![]()
最近农业农村部在云南楚雄的工作会议引发热议,“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两稳一防” 等提法,被不少人解读成 “国家不让农民工回农村”。
网上还流传着各种情绪化言论:“返乡就抛售城市房产”“城里人没了廉价劳动力”“一百万在农村能养老,在城里不够首付”…… 这些说法看着解气,却跑偏了政策本质。其实国家要防的从不是 “返乡”,而是背后的规模性失业,是怕大家没活干、没钱赚,最终陷入困境。
政策核心:“两稳一防”,防的是失业返贫
很多人误解政策是 “阻止返乡”,其实恰恰相反,政策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非限制选择。
“两稳一防” 说得很明确: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简单说,大家之所以想返乡,根源是城市就业岗位不足,找不到工作才被迫回村。国家的目标是通过政策兜底,让大家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活干、有钱赚,而不是让 “失业返乡” 变成无奈之举。
各地已经在行动:云南盘活闲置厂房打造 “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 4.6 万群众实现就地就业,5.8 万返乡人员全部找到工作;通过创业担保贷扶持近 4 万人创业,带动 10.94 万人就业,还对稳定就业的群众发放劳务补助。这些政策不是不让人回村,而是让回村的人也能安居乐业,不用被迫 “躺平”。
整治 “躺平宣扬”:不是禁躺平,是怕风气带偏
最近抖音上不少 “低成本躺平” 博主被限流封号,有人质疑 “国家连躺平都不让”,其实这是误解。
国家从没有出台措施强制禁止个人躺平,你想选择清闲的生活完全是自由。但大规模宣扬 “躺平”,尤其是 “捡菜吃”“不工作也能活” 的极端案例,容易带偏风气。如果太多人放弃工作,社会运转所需的劳动力会断层,养老、医疗、公共服务等体系都会受影响,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而且从个人角度看,“躺平” 很难长久。没有稳定收入,哪怕在消费更低的农村,积蓄也会慢慢耗尽。农村的生活开支虽少,但柴米油盐、人情往来、生病就医都要花钱,而农村的就业机会本就有限,想赚钱比城市更难。真到积蓄花光那天,处境只会比在城市时更艰难。
农村从不是避风港:有钱是享受,没钱是挣扎
作为从湖南农村走出来的人,我太清楚农村的真实情况了。
有人觉得 “回农村就能轻松养老”,前提是得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我小时候,父母没去广东打工前,家里全靠种田谋生,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多少钱。那时候天天吃白菜豆腐,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一块肥肉都能当成宝贝。要不是父母后来外出打工,根本负担不起我的学费,也没法让家里的生活好起来。
现在的农村,虽然条件比以前好了,但想找份稳定的工作依然不容易。靠种田赚不了多少,除了少数特色产业,大多没有像样的就业机会。长期没工作待在老家,不仅要面对柴米油盐的压力,还要承受邻里乡亲的议论和异样目光。
说白了,农村从来不是无成本的避风港。有钱在农村生活,是远离喧嚣的享受;没钱没收入待在农村,只能是挣扎求生。那些说 “一百万在农村能养老” 的人,忽略的正是 “稳定收入” 这个核心 —— 没有持续赚钱的能力,再多积蓄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说到底:国家要的是 “有活干、有钱赚” 的稳定
其实政策的逻辑很简单:国家要的不是阻止任何人返乡,也不是禁止个人选择清闲生活,而是防止 “规模性失业” 带来的连锁反应。
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赚钱,更是安身立命的底气。对农民工来说,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养活家人、改善生活;对社会来说,每个人各尽其责,经济才能正常流通,大家的生活才能有保障。这也是国家出台创业贷款、技能培训、就业帮扶车间等政策的初衷 —— 给大家创造就业机会,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劳动获得尊严和收入。
农村也好,城市也罢,能安身立命、能赚钱养家的地方,才是真正的 “家”。国家防的从来不是 “返乡”,而是 “失业”;护的从来不是 “不让躺平”,而是大家能有选择生活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