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
---读开县彭作桢《完县文征序》有感
文/陈锐 陈炼
民国期间,四川开县人曾在山东、山西、河北、四川多地任县长(当时称知事)。现今重庆开州(原四川开县)的中和场流传着一句老话:一沟双杰三县长。这里说的“一沟”指中和镇映阳沟;“双杰”分别是彭作桢(原名彭洪,1890年~1940年,从文,民初毕业于山东法政学校,曾师从章太炎、刘师培)和陈书丹(原名自献,1891年~1951年,从武,曾任少将参军,与刘帅同为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亦是本文作者之一陈炼的祖父);“三县长”指的是二位曾分别任三个县的县长,彭作桢曾任山西稷山县、山东陵县、河北完县三县的县长,陈书丹曾任四川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区)、大足(今重庆市大足区)、蓬溪县(今四川省遂宁市下辖县)三个县的县长。若不是当年《完县县志》和其他县志记载,随岁月流逝,我们这些后辈就会将其淡忘,甚至湮没无闻。
彭作桢乃开县江里中和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肄业开县中西学堂(开县中西学堂建于1902年是开县中学前身),民国初年毕业于山东法政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任稷山县知事,民国十四年(1925)任陵县知事,民国十八年(1929)任完县知事。曾在四川铨叙委员会任职(相当于省组织部)。其长于经史,著述颇丰。有《翘勤轩文集丛稿》《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历史人名对》《历史地名对》《艳体集联》《翘勤轩集联》等著述。
![]()
民国二十五年彭作桢编著《古今同姓名大辞典》,上海书店刊印。本书兼采众长,并参考经史百家、传记30余种、各省通志22种,内容丰富。本书共收录5.6万余人,上起远古,下迄1936年。内容:“一个姓名,何书出现过,又在何处出现过,又在何处印证,前后翻检编录而成词条,煌煌近千页,每页三栏,何其艰难之检索。”且民国二十五年,并无电脑、网络。全靠脑记笔抄。彭作祯著书多部,姓名不著于纪传,既非军政显宦,又非学界名流,其爵禄止于知事。观昔日之用功,察昔日之名绩,开县人多有不知,可叹矣!
下文为读《完县文征》序有感。
读《完县文征》序数遍,一直想写读后感,久未能封笔。百年来说,神交到彭作桢等于望到了开县文艺界的“天花板”。
《完县文征》序
余昔从刘申叔、章太炎两先生问学。刘先生谓:成都司马相如、扬雄,为文章正宗。余因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马、扬文、及《扬子法言》《太弦经》《方言》尽读之。又以韩退之谓: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迁、(司马)相如、刘向、扬雄为之最。遂再取《史记》及刘向各封事((密封的奏章)、《说苑》《新序》《列女传》尽读之。
章先生则谓:《说文》《文选》为文学要籍。余于是又熟读二书,兼及两汉、《三国》《晋书》《南北史》。其他群经二氏、诸子百家, 皆以读文章之法读之。新学输入严译最早,林译踵起,计百余种之多,均有文学兴味,余尽读严译而林译亦读大半。数年前,新文学运动震荡全国,古文家极力抨击。余称暇则购,近人胡适之、周作人、鲁迅、郭沫若、冰心、徐志摩等所著所译,各大学印品、各报副刊所披露而一一阅之,其论议与结构不尽为余所喜,且有令人喷饭者。然精当之处,阅竟辄欢畅异常,叹为得未曾有,并决其一部分必能传世而行远,与扬、马、刘氏、“许书”、“萧选”并存。
古人云:文无定法,惟其是而已矣。余亦云:文,无论文言语体,惟其是而已矣。《红楼》《水浒》,何減于韩、柳、欧、苏?《西厢》《琵琶》,亦得自毛诗、屈、宋。如必执黃以诟白,嗜甘而恶咸,岂得为知道之士哉?完县文字无多,余仿章实斋成例,不列入《县志文艺》,而提出另为《文征》一书,此陆士衡所称,“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也。然其中全系文言,未载语体,亦因作者生存,甄录有待,姑存其说于此,以俟他日增补焉。
民国二十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前署完县县长,开县彭作桢序。
按:此序可与《新志》内“歌谣小序”参看,彼言不得以白话而弃文言,此言不得以文言而弃白话,二者互证,方见周匝。
![]()
“完县文征序”原版
开篇即提到“余昔从刘申叔、章太炎两先生问学。”申叔即刘师培乃国学大师、北大教授。他最早将《共产党宣言》部分章节翻译成中文,顾颉刚、傅斯年为其高足。就连踢了老蒋二脚的刘文典都是他弟子。网上查到1937年1月26日钱玄同至郑友渔的信,信中提到了刘师培的《毛诗词例》和"彭作桢君之跋”。民国二十三年出刊的《完县新志》胡适题写了“完县新志”四字,现存书面有彭手书之“友渔仁兄正之 弟彭作桢谨赠”。郑裕孚字友渔1933年编纂《归绥县志》1934年写有“归绥县志序”。归绥县即今呼和浩特市。序文中有此句“并以掌故、文征相翼之后”。“归绥县志序”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之文。
章太炎不用多说,乃“民国第一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周作人、鲁迅都曾师从过章太炎。在《钱玄同悼念老师》(章太炎)一文中看到这句:“午后彭作桢来访,因其看到了《世界日报》所载通启,特来探问。当天又将许寿裳所作《纪念先师》一文寄潘景郑,拟刊载于《制言》第25期之上。”
刘、章两先生谓及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等古典名家和《史记》《说文解字》》等多部大著。再道“严译最早,林译踵起”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二位译介严复和林纾,是两位伟大的翻译家。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美誉。后文中提到:“数年前,新文学运动震荡全国,古文家极力抨击。余称暇则购,近人胡适之、周作人、鲁迅、郭沫若、冰心、徐志摩等所著”。注意“余称暇则购”,是不是幽默的钻空子支持白话文?可见古文家的势力不可小觑,那是白话文和文言文碰撞的年代 。
在当年的作家中胡适在该文中排第一位。胡适最先看见文言文对中国人精神的束缚,1917年1月1日,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该文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陈独秀称之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声”。胡适此文中提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中还指出,“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他倡导并推动使用白话文,同时也是白话文使用的躬身实践者!
时人称之为:“胡适是中国白话文革命之父,文化启蒙大师。”
胡适和鲁迅都是民初杰出的大师。二人均以笔为剑,深刻批判旧文化、旧道德。胡适主张渐进改良,强调理性启蒙与科学精神;鲁迅则以冷峻笔锋揭露国民劣根性,直指封建礼教“吃人”本质。二人路径不同,却共同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鲁迅和胡适在思想上虽然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对白话文的态度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鲁迅一直呼吁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但亦有不同之处,鲁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不堪,主要原因是人的问题。国人素质低下,精神贫瘠而丑陋,缺少抗争精神。鲁迅对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鲁迅的主张是要先改变国民素质。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彭作桢《完县文征》序中写道:白话文作品“并决其一部分必能传世而行远”说到《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等白话文小说。“余亦云:文,无论文言语体,惟其是而已矣。”不能“嗜甘而恶咸”,后文“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尾句:“彼言不得以白话而弃文言,此言不得以文言而弃白话,二者互证,方见周匝。”
这里看到了当年新旧思想的撞击,大师辈岀。学术上有一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二次思想文化高峰,第一次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石;第二次思想文化高峰是民国初年,中国开始了新文化运动,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非常伟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学渐入人心。民国时期多种思想文化并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民国时期是中国出现的第二波文化高峰。
清末民初,反对白话文的有章士刊、黄侃、陈寅恪、梅光迪、吴宓等大师。文言文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行文形式。但文言文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垄断。读写的权利留给了知识精英,普通百姓在封建时代读不懂书,写不成文章,这就是“文化垄断”。所以后来新文化运动起来了,反对旧文学。但白话文的推广遇到了反对者阻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学衡派”的吴宓。在白话文推广过程中白话文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主要阵地进行,而反对白话文的“学衡派”则以南京大学和《学衡》杂志为主要阵地。吴宓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黄侃在调侃胡适时说:“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叫‘胡适之’。“应该叫‘到哪里去’!”
但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是一种新的社会精神,它留下来的思考也是久远和丰富的。故清末民初,大师倍出!
民国二十三年,《完县新志》出刊,胡适为其扉页题字。
彭作桢手书“友渔仁兄正之 弟彭作桢谨赠”
![]()
新文化运动百年过去,白话文大行于天下已成定局。传统教育因文言文之晦涩雅炼导致其文学作品受众面低,传播范围受其限制。依靠文言文实现启蒙的目的,自然行不通。白话文之优势则显露无疑。从这个意义上说,白话文的变革对于普及文化教育,实现国民启蒙,无疑具有重大作用。
前段时间《觉醒年代》电视剧热播,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回眸百年的风云,掀开记忆的青纱,那批觉醒的先辈们,以学贯中西的智识,诚挚激扬的情怀,开放兼容的胸襟,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披荆斩棘,为民智祛蒙昧,为民族立新理,为国家谋出路。遥映于时代洪流的西南才子——重庆开县“前署完县县长”彭作桢写出了《完县文征序》。该序堪称一份珍贵的方志文献,对于了解和认识民国期间的方志编修过程及方志理论探讨极有裨益。寥寥五百字,可睹其惠承诸家大师学养,胸襟开阔,融贯古今。回望百年的种种过往,从《完县文征》序中,我们看到了时代觉醒的风浪荡击全国各地。此序文一篇,虽若时代大浪之一沙,然可窥其历史风云,彰显出我开县人融汇于五四之时代新文化,并显现出开县文人之风雅。
注释:
①一沟双杰三县长
一沟:开县中和镇映阳沟
双杰:指彭作桢、陈书丹二位。彭作桢,从文。出书数本,曾师从章太炎、刘师培;陈书丹,陈炼的祖父,从武。曾任少将参军,与刘伯承都是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
三县长:指彭作桢、陈书丹都曾任三个县的县长。彭作桢曾任稷山、陵县、完县三个县的县长,1932年写《完县文征序》;陈书丹曾任铜梁、大足、蓬溪三个县的县长,1928年复开修志局并兼任局长,修纂《蓬溪近志》民国版。
②中西学堂:开县中西学堂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开县中学前身。现校内有《开县学堂记》一碑,立于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既望(农历九月十六日)
作者/陈锐 开州作协会员,开州评协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