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
“固安正堂” 官衔牌
近日,固安收藏家刘国增从蔚县藏家手中购得一块木牌,消息公开后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目光。此牌上镌刻的“固安正堂”四字横划纤长,竖划短粗,风格朴拙,敦厚庄重,属明版图书中常见宋体。并非名家题写的风格,当为制作时官方公文的制式字体,与现在公章必须使用规定字体一个性质。该牌长70厘米,宽40厘米,厚2厘米许。木牌正面底色土红暗淡,字迹依稀呈现黑色,尘垢较重。背面则有明显的曾经用刀痕迹,木茬发白,表面微凹。从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该牌由三块木板拼接而成,正面有8个灰黑的铁皮连接固定接缝,上下两端则各有一指宽窄用来固定的边框木条。
这块牌子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固安人见到此物后如此惊喜?
据悉,此物最先由河北蔚县文物收藏者在山西广灵县的一个农户家中购得。当时此物不过是主人家日用的案板,有字那一面凹凸不平自然朝下,并不引人注意。想来收购此物时必有段有趣的故事。做过案板的实用物一面“破了相”,藏家暗暗看中的是正面字迹,断定是个古物,便几番讨价还价后勉强“捎着”了这块木牌。这块木牌就跟着新主人回了蔚县。那么,这块本该待在固安的东西怎么跑到广灵去了呢?
我得到木牌最早出现在广灵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找来资料检索。终于找到了线索:《固安县志·官师志》中记载,古代来过固安任职的山西广灵人只有一位,那就是明弘治八年(1495)以监生资格担任固安县主簿的安泰。监生和举人一样是有功名的,首任可以选做县丞、主簿、教谕,由此起步,也可以升到更高的官位。主簿是主管文书、补盗等具体事务的官员,地位仅次于知县和县丞。“某县正堂”是标示知县官衔的公告牌,学名“官衔牌”,日常放置在县衙正堂两侧以示威严和庄重。出行时,衙役举着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等牌子在前边开路。百姓路人见了,自然心中一凛,没事的闪到两旁,有冤屈的拦住仪仗哭诉,这就是我们在戏剧中常见的景象了。
安泰在固安任职五年,弘治八年到十三年(1495-1500)期间经历了三任知县:山西和顺县举人出身的程霁、直隶凤阳县举人出身的李豪、山西石州进士出身的辛文渊。三个上级两个老乡,安泰在固安任职的经历应当比较愉快。他当时就负责知县出行等事务的安排,天天见到“固安正堂”官衔牌。推测一下,或是新官带来了崭新的“官衔牌”,我们看到的这块自然被闲置,放进库房或是怎样,主簿见了喜欢,暗暗收起来;或是等安泰退职回家或是转任升职,知县辛文渊和主簿安泰私交不错,为了老乡在路上风光,能得到尊重或者享受些方便,赠送了这块“固安正堂”让他带着也有可能。不然,自己的颜面何在?当然,如果当时已作废物处理,而看到这块木板质地不错能当菜板用,临走顺手搁车上也挺自然。
有了固安城自然就有县衙门。明嘉靖苏志皋版《固安县志》是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固安史志。上边清晰地描画了县衙的方位、布局等情况。固安县衙位置在县老城区新中街和玉井路交叉口西北,就是现在县广播局办公楼和家属院那一带。从嘉靖版到民国版的《固安县志》都描绘记载了固安县衙的情况,可以见到固安县衙设置非常完备。如果能保存至今应当是挺好的旅游景点。可惜,固安县衙连同城墙等古迹一起,严重毁损于日军重炮,县衙中的所有文物也随之散失,令人叹惋。如今,“固安正堂”归来,成为迄今可见的固安古代官衙唯一实物,难怪固安人如此激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