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刘谦的魔术表演让人看得赏心悦目。
作为观众,你会很容易沉浸到他所讲述的故事里去,跟着他的节奏,直到“见证奇迹的时刻”发生。
这是一种个人魅力。
有人把这归结于刘谦很会讲故事。
这个结论本身没有问题,在表演中,刘谦的控场能力很强,所以他确实很会讲故事。
但刘谦本人却把原因归结为,他不把观众当傻瓜。
![]()
02/
什么是把观众当傻瓜呢?
比如一个年轻魔术师刚出来,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手法很厉害,一段表演后,观众没看出来他就沾沾自喜。
这种欢喜很容易变成一种傲慢并写在脸上,那在观众看来这个人就很“装”。
就是那种“看,哥屌不屌”的感觉。
![]()
刘谦解释说之所以很多魔术初学者会这么表演,是因为他们最初学魔术时所接触到的表演都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不自觉地他们就会去模仿。
但我觉得这可能只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很多人学魔术的契机本来就是为了哄女生,所以会不自觉地开始“装”起来,是一种雄性动物在雌性面前自我 表现 的本能。
但是在其他男生看来,这个样子就很讨厌了。
同时女生真的会因此爱上这个变魔术的男生吗?
很难,除非他像刘谦一样变整晚上魔术。
刘谦说这个表演方式最大的问题,是会调动观众的对抗情绪。
因为这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把观众当傻瓜,那观众的潜意识就会被唤醒:“你把我当傻瓜,我就要证明我不是傻瓜。”
于是睁大眼睛,拼命找漏洞。
如果您看过刘谦在小破站的魔术课的话你会知道,成功的魔术表演的关键,就是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让观众进入你的故事,你的魔术就成功了一半。
反过来,如果观众从始至终游离在你故事的情绪之外,相反还死盯着任何可疑的地方,那就算是刘谦 你他也没法演下去。
![]()
更何况表演现场往往还有那种专注于拆台者。
他们本来就一直保持警觉,很难进入到魔术师所营造的故事中去,这时候你的对抗情绪就很容易被对方感知到。
结果反而是加大了对抗的强度。
这不是正常的魔术师与观众的关系。
因此,一流的魔术师其实不在于他的手法或技巧,因为这东西只要天分不差,勤加练习就可以学会。
比如你看那些“老千”的手法就不差。
一流魔术师区别于普通魔术师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与观众间的关系。
![]()
03/
一流魔术师的哲学
很多行业最后的精进,往往不是技能的熟练度,而是思考方式的转变。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思想进化了。
所谓一开始是看山是山,然后是看山不是山,发展到最后是看山还是山。
山还是那个山,但思维方法变了,看待的方式就完全不同。
武术大师李小龙后期的访谈中,往往不谈论武术本身,而是喜欢谈论武术的哲学。
他说 “be water my friend”。
要想水一样啊,我的朋友。水无形,放在杯中就呈杯的形状,放在瓶中就呈瓶的模样。水能静静流淌,也能猛烈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你看通背拳的赵鸿刚大师就没能做到像水一样,所以被三巴掌拍晕了呢。
![]()
任何行业拼到最后,比的都不是技巧,而是思维方式。
这是因为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技巧都是有尽头的;
但是思维方式则不一样,它是我们 看待技术、 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透过现象直达本质的本领。
前者是术而后者是道,层面根本不同。
所以,大师们之所以是大师,其实是他们到达巅峰后,进一步从思想上进化了的结果。
04/
这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拿大学教育打比方:
现代的大学教育从理念上讲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所提倡的通才教育或素质教育,另一个是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推崇的精深的专才教育。
我国的大学基本上也是这两种理念的结合,只是这个多点或那个多点的差别。
一般来说,更多的大学更偏重于后者,也就是洪堡式专才教育。
![]()
这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学生们的就业和收入有保障,国家的工业体系也可以快速成型。
当年的德国就是靠这个体系逆袭的,而我们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这种偏专才偏工科的教育方式也功不可没。
以至于张雪峰这种搞高考志愿填报的听到文科就头疼,曾经还说“骂醒一个是一个”。
从短期讲、从普通大众讲,这个说法没有问题。
![]()
问题在于长期和顶层精英的更进一步。
他们已经处在特定行业金字塔的顶端,已经到了前面所说的,但靠拼技能技巧熟练度无法更进一步的程度。
专才教育让他们做到了“深”,却没有做到“宽”。
现代的创新,往往是跨学科融合下的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在专业领域做到极致,也要拥有跨学科的视野。
美国为什么在创新能力上能甩我们一大截?
除了有先发优势外,很大一个程度上要归根于他们的大学教育更重视通才教育。
至少常青藤名校们是这样。
吴军博士在他的《大学之路》中介绍了众多的藤校,它们的一个共通点就是不怎么限制学生们选课。
不管你是什么专业(或者大一时就没有专业),你都可以选任意课程学习,等到快毕业之前再根据你的兴趣专长选定一个专业去攻读学位。
而且学校准备的课程也足够多,比如本科+研究生总计1万人左右的哈佛大学,居然开出了6000多门课。
还允许学生去隔壁麻省选课。
当这批人在专业领域成为佼佼者后,往往能通过充足的人文知识储备完成跨界创新。
这就是我眼中美国创新能力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未来的中国很需要创新。
所以我们不止我做专才,还要做通才。
还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多选修一些人文课程;
已经工作的,可以多读读书,扩展一下视野和思维。
如此,才能成为你行业里的一流。
全文完,欢迎 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看法 ,谢谢阅读!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