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动态
“百千万计划”累计培训中西部地区教师校长超60万人次 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举办,同期举办“强师工程—百千万计划”教育赋能创新实践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全面实施“强师工程”,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和职后发展,提出助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与全国90个签约区县携手,搭建教育发展生态圈,推动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论坛期间,6个区县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入“强师工程-百千万计划”。
Nat Chem南京大学郑鹏团队实现了从头设计了超稳定蛋白质 南京大学郑鹏团队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的研究中,通过最大化氢键网络设计了超稳定蛋白质。该研究受天然机械稳定蛋白(如肌联蛋白和丝素蛋白)的启发,结合人工智能引导的结构和序列设计与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地扩展了蛋白质结构,将主链氢键数量从4个增加到33个。所设计的蛋白质表现出超过1,000 pN的展开力,比天然肌联蛋白免疫球蛋白结构域强约400%,并在能在150°C下保持结构完整性。这种稳定性直接转化为宏观特性,例如形成热稳定水凝胶。该研究引入了一种可扩展且高效的计算策略,为极端环境下弹性蛋白质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了通用方法。(摘要由动脉网AI生成)
Yang J/Zeng L/Shen L教授团队揭示X26nt促进CCND1翻译驱动内皮细胞周期进程的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X26nt(一种26 nt长的非编码RNA)通过招募翻译起始因子eIF4A2,促进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的翻译效率,从而驱动内皮细胞周期进程和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揭示了XBP1剪接产生的X26nt在调控内皮细胞增殖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VEGF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X26nt能够显著逆转由XBP1s敲低引起的G1/G0期细胞周期阻滞,并在翻译水平上增强CCND1的表达。这一新机制为理解内皮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摘要由动脉网AI生成)
江门中微子实验首个物理成果在建成两个月后发布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广东省江门市宣布,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设成功并发布首个物理成果。JUNO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首批数据显示,探测器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JUNO首个物理成果测量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精度比此前实验提高1.5到1.8倍。该实验是国际合作项目,成员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和敦煌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深化美育浸润行动,推动文教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署美育浸润行动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课程共建。双方将整合资源,研发面向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的美育课程,推动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此次合作是北师大深化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行业动态
马克龙放话:欧洲,绝不能沦为中美“附庸”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柏林“欧洲数字主权峰会”上呼吁推行“欧洲优先”政策,以避免欧洲沦为美国或中国的“附庸”。他强调,欧洲应设计自己的科技解决方案,并改革监管规则,确保在科技领域获得更多自主性。马克龙还提出简化规则以释放创新潜力,加大创新力度,保护数据安全,确保与中美“公平竞争”。德国总理默茨也强调欧洲“数字主权”的重要性,并表示企业将在峰会上承诺为欧洲数字未来投资120亿欧元。
强科普之翼 蓄创新之力——“十四五”科普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超215亿元,科技馆和博物馆数量达1779个,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提升至15.37%。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科普活动覆盖城乡,科技资源下沉基层。全国科普月活动举办,线上线下交融,城市乡村联动,超50万场科普活动开展。科普法治化建设迈入新阶段,科普形态经历颠覆性变革,网络空间成为科普创作与传播新沃土。科普事业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基础,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首家新型博雅大学庆祝20岁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北师港浸大)庆祝建校20周年,举办多场高端学术活动,包括杰出学者圆桌论坛、中学校长论坛、新闻传播院长论坛等。学校强调教研相长,科研合作取得新突破,并推进全球化布局。校庆期间,诺贝尔奖得主等学者参与圆桌论坛和讲座,同时举办诗词创作大赛和中华文化特色活动,展现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惊人转变!清华超过美国顶尖四校总和” 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入选“全球引用量最高100篇论文”数量居全球高校之首,相关专利数量超过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顶尖高校总和。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有效专利占比已过半。尽管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仍保持领先,但中国在某些性能测评指标上正逐步缩小差距。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者全球占比从10%升至26%,美国占比则从35%降至28%。
科研城市“东升西降”背后的全球创新秩序重构 中国城市在《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占据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半数以上席位,北京蝉联榜首。北京、上海等中国城市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显著增长,而美国城市份额下滑。这一变化预示全球创新秩序重构,中国科研从“跟跑”向“领跑”转变。中国应关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研评价体系完善等,成为全球知识共同体建设积极力量。全球科研共同体需构建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网络,以应对未来挑战。
本文由小欧AI基于亿欧数据生成,如有问题及建议,欢迎通过网站底部联系方式和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