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当下的核心事儿,绕不开房地产。
这个行业跟GDP、就业都绑得紧,它不回暖,经济想彻底站稳脚跟难度不小。
现在房地产还在往下探,但离底部也不远了。
供需层面已经有点见底的样子,可金融和财政上的包袱还没甩干净,得警惕房价非理性下跌带来的连锁反应。
![]()
高层早就定了调,房地产归到民生范畴,不再靠它拉经济。
以前是经济不行了就靠房地产救场,现在反过来,要靠消费、制造业、出口这些内生动力,慢慢把房地产这个“凉透的大盘”捂热。
本来想政策发力就能快速回暖,后来发现房地产调整的“寒意”还在往经济里渗,没那么容易逆转。
美日房地产周期:两种不同的筑底之路
聊起房地产筑底,咱们能参考美日的经历,这就是后发优势,不用两眼一抹黑瞎闯。
![]()
美国当年次贷危机够惨烈,但人家处理得干脆。
市场化手段让不动产价值折价,美联储直接买断有毒资产,把系统性风险扛了下来。
个人破产制度也帮了大忙,家庭能摆脱债务重新再来。
这么一操作,美国实际房价不到8年就见底了。
当然代价也明显,现在联邦政府债务超37万亿美元,追根溯源就是当年的量化宽松。
![]()
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虽有代价但效率是真高。
日本就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房地产筑底花了快18年,房价长期趴窝,一代人最好的时光都耗在了等待里。
它跟咱们有相似之处,金融控制力强,还有“不破产”的文化。
但这种模式缺乏高效出清机制,资产被流动性锁定,慢慢就成了“躺平”状态。
![]()
如此看来,两种模式没有绝对好坏,咱们得结合自身情况找路子。
咱们国家房地产调整快四年了,既没像美国那样惨烈出清,也没像日本那样陷入长期停滞。
至今没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这得益于国有金融机构的把控力。
但反过来,也因为没有彻底的市场化出清,杠杆没降下来,探底进程只能拉长。
![]()
聊完国外的案例,再看咱们自己,房地产防风险已经到了3.0阶段。
最开始是处理房企债务违约,后来重点变成保交楼,现在居民的按揭贷款风险成了新焦点。
房价缩水让土地转让金大幅减少,地方政府和贷款买房的中产都挺难,但比起美日的危机,咱们的情况还算可控。
财富大转移:房地产退潮后的新选择
房地产之所以还在探底,核心是杠杆没出清。
![]()
杠杆型资产要释放风险,总得伴随价格调整和信用暴雷。
现在虽然有些底部信号,比如租金回报率快赶上社会平均投资回报了,但信心没回来,一切都白搭。
大家对买房的热情跌到了谷底,没人愿意接盘,房价自然难企稳。
不过我也不认同房子会彻底变成“垃圾资产”的说法,不动产对国家和家庭来说,依然是重要财富,只是要为以前的野蛮生长买单。
![]()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这是影响房地产长期走势的关键。
未来住房需求会慢慢减少,房地产在家庭财富里的占比肯定要降。
以前可能一家财富七八成在房子上,以后得降到一半以下。
这就意味着上百万亿的财富要换个地方去,这么大的体量,总得有新的资产来承接。
毫无疑问,靠买房暴富的时代过去了。
![]()
黄金已经开启超级牛市,权益类金融资产也在重估,股市走了一年多牛市就是证明。
这些都是财富转移的方向,多元化配置资产成了必然选择。
本来想房地产调整几年就会回到以前的上涨轨道,后来发现人口和杠杆的大趋势变了,再想靠单一房产造富,并非明智之举。
房地产不是不行了,只是角色变了。
![]()
它不再是拉动经济的“引擎”,而是回归民生属性的重要资产。
现在还在探底,但离底部已经不远,政策持续发力加上经济内生动力恢复,慢慢会回暖。
关键是大家的财富观念得跟着变,别再把鸡蛋都放房地产一个篮子里。
在这个历史十字路口,别再犯只盯着房子的“时代错误”,跟着财富转移的节奏走,才能在新周期里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