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省心不省钱!修车原厂配件翻倍卖,车企售后盈利比卖车还狠
大家好,我是闻叔!新能源车省油钱是真的,但售后坑也不少高保费、天价维修、配件垄断,省的油钱常不够填这些坑。
选车别只看续航油耗,多打听保费、配件价和售后口碑,才不会吃亏!
省油账背后,藏着看不见的“收割”?
买新能源车时,谁没算过一笔“经济账”?电费仅为油费的三分之一左右,长期开下来,省出的钱似乎足够覆盖保养成本。
可真正开上一两年才发现,省下来的油钱,竟连保费、维修费的零头都不够。
北京车主26万购车、年保费8000元,广州车主电池轻微损伤、维修费2.8万,原厂配件价格比第三方高出两倍多,这些真实案例并非个例。
据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2025年3月通报,2024年该省受理新能源汽车投诉达1433件,占汽车类投诉总量的45%,售后维修、配件价格争议成为投诉重灾区。
明明是奔着低成本去的,为何后续用车成本会高到让人扛不住?中保研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单件零整比均值高达50.96%,意味着换电池费用接近整车售价一半,这些藏在“省油”背后的售后陷阱,到底有多深?
新能源车用车成本居高不下,根源在于车企牢牢攥住的“配件垄断权”。
某款新能源车的原厂充电插口,第三方拿货价仅2450元,官方售价却逼近7000元,利润率轻松超过50%。
![]()
当前新能源车全行业尚未进入稳定盈利阶段,很多车企卖车时甚至是“亏本赚吆喝”,真正的盈利核心,全靠售后配件的垄断销售。
这种垄断不仅体现在价格虚高,更体现在维修渠道的封闭。
有消费者花费51.7万元购买的蔚来ES8新车,行驶不到一个月便在高速出现自动刹车、多系统故障等问题,协商退车时车企最初仅同意35万元回收,最终在消协介入下才实现全额退款。
看似是质量问题,实则暴露了车企在售后环节的强势地位,车主一旦遭遇故障,既无法选择第三方维修,也难以在维权中占据主动。
![]()
中保研的数据更直观揭示了垄断的危害:59款纯电车型电池包零整比均值超50%,“换电池堪比换车”的说法并非夸张,而这种高成本最终都通过维修定价转嫁到车主身上。
车主看似有选择,实则别无退路,这种“别无分店”的格局,让车企得以毫无顾忌地抬高定价,所谓“新能源车省钱”,不过是成本转移的幌子。
高保费+天价维修,省的油钱全清零
配件价格离谱还只是开始,保费和维修费的“双重挤压”,才真正让车主陷入“越开越亏”的困境。
北京有位车主花26万元购入新能源车,本以为能享受低能耗的实惠,结果每年8000元的保费,直接吞掉了大半省下来的油钱,这个价格,已经赶上不少合资燃油车一年的保费与油费总和,相当于“省的油钱,刚够交保费”。
![]()
广州车主的遭遇更令人无奈:新车电池包仅出现轻微损伤,既没漏液也没影响正常行驶,官方便要求返厂维修15天。
维修期间,车主只能靠打车通勤,额外增加了交通成本,而最终2.8万元的维修费,足够给普通燃油车做三次全面大保养。
这种“小伤大修”的现象并非偶然,湖北省消委会指出,新能源汽车投诉中,因续航虚标、电量异常衰减引发的维修争议占比极高,而车企往往以“需更换核心部件”为由抬高费用。
更关键的是,专家戳破了背后的真相:新能源车的电池大多由专业供应商提供,车企自身并不具备维修能力,部分车企因技术跟不上,干脆“懒政”处理,不管损伤大小,直接更换整块电池,高昂的更换成本自然全转嫁到车主身上。
![]()
北汽的案例同样典型,消费者栾先生购买的北京BJ90汽车,手机互联功能与说明书标注不符,多次调试无果后,车企竟要求车主自行适配旧版手机系统,最终在消协约谈下才给予经济补偿,这种售后敷衍进一步加剧了车主的成本负担。
第三方维修,能终结“垄断收割”吗?
不过,这种“售后垄断”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面对海外多国针对维修数据不公开的处罚,比亚迪等车企已率先调整售后政策,允许车主在正规修理厂进行“三电”系统以外的维修保养,且不影响“三电”终身保修权益。
这一政策调整意义重大:此前车企常以“非授权店维保”为由拒绝履行质保义务,倒逼车主只能选择高价官方渠道,而比亚迪的举措打破了这一捆绑,为第三方维修市场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
对车主而言,第三方维修市场的崛起无疑是重大利好。
第三方维修没有车企的品牌溢价,配件选择更灵活,价格也更透明,一旦形成规模,不仅能大幅降低维修成本,还能缩短维修周期,比如之前需要15天的电池维修,第三方或许几天就能搞定。
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能倒逼车企规范定价:当车主可以自由选择维修渠道时,车企若仍坚持高额配件溢价和“小伤大修”,必然会失去市场信任。
未来若维修标准能实现统一,车主将彻底摆脱“只能找官方”的被动局面:小故障可自主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第三方渠道,核心配件也能在合规前提下对比选购。
![]()
这不仅能让用车成本回归合理,还能推动车企将竞争焦点从“售后收割”转向服务质量、维修技术的提升,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言,亦是重要转折。
选车别只盯油耗,售后才是关键账本
说到底,买新能源车的核心需求是“省心省钱”,但这笔账不能只算油费,更要盯紧售后这个“隐形账本”。
车企与其在营销上反复强调“省油钱”,不如多在降低售后成本、提升维修技术上发力,毕竟,只有让车主真正感受到“全周期省钱”,行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中保研的电池零整比数据、多地消协的投诉通报,都在提醒车企:售后垄断的盈利模式难以长久,唯有尊重消费者权益,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对准备买车的朋友来说,也别再只盯着续航和油耗参数了。
不妨多打听同款车的保费标准、配件价格,了解售后维修的口碑:比如是否存在“小伤大修”“配件溢价过高”的问题,维修周期是否合理。
要牢记消协提示,购买时务必保存好交易凭证、消费记录,遇到售后争议时,及时通过消协调解、行政投诉等法定途径维权。
这些案例已经证明,消费者主动维权能有效倒逼车企履行责任。
![]()
一辆车值不值得买,从来不是看它能省多少油钱,而是看它整个用车周期里,能不能真正让你省心、省钱。
新能源车的“省钱梦”,不该败给藏在背后的“售后刺客”,而这需要车企的自觉转型,更需要市场选择的持续倒逼,当越来越多车主用脚投票,行业才能真正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本质。
信息来源:环球网——买得起修不起?新能源车维修为何这么贵?
![]()
信息来源:经济观察报——离谱的新能源汽车维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