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MT-LB装甲车,这个型号不算战地临时起意各类改装。单说工厂批量改型,估计要用琳琅满目形容。真是不好统计,虽然改型多咱们还是能从各类改型中找出几个非常优秀的改进型号。比如今天要介绍的“甲壳虫”工程侦察车。
![]()
被遗弃的俄系 T-72B3 和 T-80U 坦克。它们的状况良好。T-80 和 BREM 曾试图拖走陷住的 T-72B3。2022年4月份
![]()
当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主战坦克、高速飞行器、攻击型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上。很容易忽视那些在这些耀眼技术背后默默工作的车辆——它们不会以响亮的名字冲上头条,但没有它们,现代战斗根本无法进行。比如当俄乌冲突还没爆发时,双方都爆出很多战斗以外的小问题。比如在乌克兰大平原上,最大的障碍是泥泞。这种天然屏障曾经击败过苏德双方,现在也困住了俄乌双方装甲力量的发挥。难搞是真难搞。遇到这样的问题,咱们主角就派上用处。
![]()
工程侦察车 IRM“甲壳虫”(英文:IRM Zhuk/俄文:ИРМ Жук)
其中之一就是苏联的 IRM“甲壳虫”工程侦察车——这是一种为收集数据、降低风险并为主力部队开辟通路而研制的工程侦察车辆。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实验室”,配备了一整套仪器,能够以普通侦察人员无法达到的深度“探测”地形。
为何工程侦察是生存的关键
乍一看,工程侦察的任务似乎是次要的:发现雷场、测量渡口深度、检查土壤承载力。但恰恰是这些工作决定了一支车队是否能够顺利沿路线前进、浮桥在装甲运兵车的重量下会不会塌陷、坦克在渡河时会不会沉入河底。此类计算中的任何错误,代价都极其高昂,而且往往不仅仅是时间和资源的损失,更可能导致人员和装备的伤亡、致命的延误,以及整个行动的崩溃。在这一背景下,IRМ“甲壳虫”(Жук)成为实现对战场空间进行战略性提前掌控的关键要素。
![]()
托利亚蒂技术博物馆中的 IRM(俄文:ИРМ)
“甲壳虫”工程侦察车以 BMP-1 和 BMP-2 为基础打造,继承了前辈们的战场生存能力。然而,它的内部内容已经完全是另一个层级。步兵战车的任务是摧毁目标和运载步兵,而“甲壳虫”则是为了发现目标与障碍、分析态势并探索通路而生。它的“武器”是信息——通过自身的侦察活动获取并传递的信息。正因如此,这款车辆的构造是围绕各种侦察仪器而不是武器系统打造的。
装甲与生存能力
“甲壳虫”工程侦察车的车体采用焊接式装甲钢结构,设计用于防御步枪口径子弹和弹片。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 20 毫米,车顶为 3 毫米。虽然这样的防护不足以抵抗大口径机枪或反坦克武器,但在主要威胁来自小口径武器射击或地雷爆炸的碎片环境中,它的防护能力已经绰绰有余,完全能够胜任任务。
![]()
隶属于沃尔日斯基市第187近卫红星跨兵种工程兵训练中心的 IRM“甲壳虫”
车辆特别重视乘员的人机工程与安全性。车顶设有三个舱口,便于乘员迅速撤离;车底还设有一个额外舱口,用于在极端情况下逃生。乘员编制为三人:驾驶机械师、射手兼电台操作员,以及指挥员。
在载员舱内还可以容纳多达六名工兵,使这辆车不仅具备侦察能力,同时还能作为工程分队的小型运输平台。
传感器系统:战场上的“眼睛、耳朵和鼻子”
IRM“甲壳虫”的核心系统之一是 ПАБ-2М炮兵罗盘,它能够在不依赖 GPS 的情况下精确确定方向并进行地面定位。ДСП-30 工兵测距仪则可用于测量到目标的距离,例如到雷场边缘或河对岸的距离。
![]()
哈卡斯共和国第24防空导弹旅的军人正在击退假想敌空袭
PIF(ПИФ)工程照片侦察装置可视为现代侦察相机的前身,能够从远距离记录地形状况并传输影像以供分析。配合 高倍率潜望镜PBU(ПБУ)和PIR-451(ПИР-451)观察装置,形成多层次视觉监控系统,使车辆能够从隐蔽位置观察战场,而无需暴露自身风险。
过滤-通风设备可在化学污染环境中保护乘员。DP-3(ДП-3Б)辐射计-X 射线仪用于评估辐射水平。
![]()
工程侦察车 IRM“甲壳虫”
VPHR(ВПХР)有毒物质检测仪用于确定化学毒剂类型,这在穿越曾使用化学武器的区域时至关重要。正是这些系统,让“甲壳虫”成为能够在一般车辆无法进入的环境中执行任务的自主作战单元。
扫雷器与水下声呐
在现代战场上,最危险的因素之一依然是 雷场和爆炸障碍物。它们无需持续维护,可以秘密布设,并能在多年内保持杀伤力。“甲壳虫”装备了 多功能扫雷器 РШМ,其关键部件安装在车体前方。这样可在数米宽的区域内进行探测,而无需让乘员直接暴露在危险之中。
![]()
图中展示的是最重要的参数
但核心系统远不止这一个装置。套件中还包括 两部手持式金属探雷器 ИМП,以及 供潜水员使用的水下探雷器 МИВ,用于在水下搜索爆炸装置(例如在涉水点的河床或渡河前的水域中)。
另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配置是 小型工程声呐 IГ-1M。这是一套真正的水声探测系统,能够绘制水底地形轮廓、探测水下障碍、发现埋设的水雷或人工屏障。这种装备水平,即便在专业工程船只上也十分罕见,更不用说安装在一辆 1980 年代制造的履带式装甲车上了。
破障工具
这台“神奇机器”的装备中还包括 КР-И排雷套件、15公斤梯形炸药块、КПМ-1爆破机以及用于检测爆炸装置电路的 М-57欧姆表。这些设备使其能够在不等待主要排雷小组抵达的情况下,直接在现场销毁地雷。
![]()
战斗状态下的“甲壳虫”
套件中还包含 РП-2车载式土壤贯入仪,用于测量地面的承载力。它可以判断地面是否能承受通过车辆的重量,尤其是在沼泽地或沙地等地基不稳的区域。除此之外,还配备了测流仪,用于评估渡河条件,以及 ЛМ-48线桥,可用于快速架设简易通道跨越小型水障。
发动机与机动性:300 马力,畅通无阻
“甲壳虫”引擎舱下配备 УТД-20 柴油发动机,功率 300 马力,这一发动机来自 BMP-1 系列。动力足以让车辆在公路上达到 52.5 km/h,在崎岖地形上达到 12 km/h。该车可跨越:36° 的坡度、宽度达 2.3 米的壕沟、高度 0.65 米的障碍、深度 1.8 米的涉水点
此外,它完全具备 水上浮行能力,在水中依靠履带推进前进。
![]()
“甲壳虫”可以字面意义上的“爬遍任何地方”
“甲壳虫”的一个独特设计是配备了 两台来自 9М39 防空导弹的管状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ТТРД),用于自我脱困。如果车辆陷入泥沼或深坑,这些发动机会启动,产生反推力,将车辆从困境中“喷射”出来。这在苏联装甲技术中极为罕见,也体现了在极端机动条件下的设计周全性。
正因如此,这款1980年研制的车辆至今仍未退役,说明其结构设计非常高效,并且至今没有完全可以替代它的装备。
![]()
工程侦察车 ИРМ “甲壳虫”
尽管服役多年,“甲壳虫”依旧保持着价值,其原因在于:专业化定位、高度自主作战能力、在极端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即使现代数字系统可能失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