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并从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条件保障等八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少年强则国强,健康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根基所在。当前,视力不良、心理焦虑、体质偏弱、代谢性疾病低龄化等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当“小眼镜”“小胖墩”与焦虑、抑郁低龄化不再是零星现象,而成为必须严肃面对的群体性挑战时,让体育课成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必修课”,就是一道必答题。
体育是生理健康的“防护盾”。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素质,降低近视、肥胖、血糖异常等问题的发生率。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已达14.3%,小学生35.6%,高中生更攀升至80.5%;“跑800米晕倒”“军训站军姿晕倒”频频登上热搜,握力下降、骨量不足、心肺羸弱等已成通病。《意见》把“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写进刚性条款,实质是把孩子“赶”到阳光下去奔跑。研究表明,每天累计40分钟户外活动,即可让近视发生率下降20%—30%。体育的神奇在于:每一次跳跃都在骨头上刻下“生长纹”,每一次冲刺都让心肌纤维悄悄增强。强国之基,首先在于筋骨之强。
体育是心理健康的“调节阀”。“一写作业就头疼,一考试就拉肚子”,心理门诊里,小学生已不罕见。药物只能治标,运动却能治本——奔跑时,大脑分泌的内啡肽被称为“天然抗郁药”;团体项目中,队友的拍肩、呐喊是最好的人际支持;哪怕一次简单的引体向上突破,也能让“习得性无助”瞬间转化为“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意见》提出“班班有活动、周周有比赛”,就是要把“运动处方”开进情绪管理的日常,让孩子在流汗中完成“心理免疫接种”。
体育是意志品质的“磨刀石”。人生如赛场,竞技体育中蕴含的拼搏精神、规则意识、协作能力,都是青少年未来立足社会的重要素养。在校园里,体育赛事不仅是技能的比拼,更是精神的传承。《意见》构建“定位清晰、层级分明、衔接有序、优质高效”的竞赛体系,让青少年在训练中克服惰性、在比赛中直面输赢、在协作中懂得担当。这些经历能够锤炼他们的意志,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更勇敢地面对成长路上的困难。
让体育真正成为青少年自带的“免疫力”,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和协同发力的担当。用阳光治愈近视,用奔跑驱赶焦虑,当运动习惯内化为孩子们的本能,我们便向未来交出了一张宝贵的答卷。
(来源:湖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