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暴跌至3.4万元/吨,跌幅达80.2%,全行业连续亏损超36个月。在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近期举办的《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研讨会上,多位行业专家、与会企业代表用一组组数据,道出了当前磷酸铁锂行业面临的生存困境。
作为锂电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磷酸铁锂行业正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处境。一边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带来的需求激增,头部企业满负荷生产;另一边是连续3年亏损、67.7%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以及“原料涨价快于产品涨价”的剪刀差压力,行业“反内卷”已迫在眉睫。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秘书长周波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磷酸铁锂是锂电产业链利润承压最为严重的环节,但“反内卷”并非磷酸铁锂材料行业的“独角戏”,而是整个锂电产业链的共同课题。产业链上下游需要形成“成本共知、风险共防、利益共享”的发展共识,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链协同。
结构性失衡加剧产业阵痛
作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核心材料,磷酸铁锂以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及成本优势,支撑起全球锂电产业链运转。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磷酸铁锂供应链,但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不容忽视。
周波表示,目前磷酸铁锂行业是整个锂电产业链上最卷的细分领域,7家头部企业中有6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负债率达到67.7%。
造成这种困境的核心原因,是产业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与产业链话语权失衡的双重叠加。
“上游原料涨价的成本很难传导到下游磷酸铁锂企业,部分头部企业的长协价甚至没有随原料价格调整。”周波透露道,这种成本传导梗阻导致企业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更严峻的是,行业呈现“总量过剩、高端紧缺”的结构性矛盾:低端产能无序扩张引发恶性价格竞争,而高压实密度、长循环寿命的高端产品却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
技术迭代遇阻
面对钠离子电池在低端储能领域的渗透、固态电池在高端市场的潜在威胁,技术升级是磷酸铁锂行业巩固优势的核心抓手。
当前,超高压实密度、快充能力、低温性能成为技术迭代的核心方向,但先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却受限于资金瓶颈。
“我们鼓励企业研发新一代的产品,支撑中国锂电企业在全球保持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比如加快四代的普及和五代的研发。但行业也面临棘手的现实问题,如企业高负债、新产品的落地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扩建新产线、持续亏损也让企业不看好后续新品的推出等。”
周波表示,目前行业主要瓶颈在于新材料的扩产,如四代产品没有快速放量,主要还是因为磷酸铁锂材料企业资金已经跟不上电池企业要求的扩产速度,另外成本控制也是最难的地方,所以整个磷酸铁锂材料行业要良性发展,还得回归正常市场竞争。
技术升级还面临多重工艺难题,而行业“买产线送配方”的低准入门槛,导致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积累,只能在低端市场拼价格,进一步拉低行业整体盈利能力。
对此,周波建议,监管层需要提升产业准入门槛,引导相关企业聚焦高端市场的技术研发,避免在低端市场持续进行价格竞争。
全链协同破局
磷酸铁锂行业的“反内卷”已不能局限于单一环节,而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
对此,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特别发布了《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以构建起科学可靠的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指数体系,填补了行业成本对标空白。
周波表示,这一成本指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透明的价值参考,还致力于为政府监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辅助上下游企业进行市场研判和决策。
此前,协会已发布《关于维护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倡议(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抵制恶性价格竞争”“强化创新驱动”。
周波认为,要引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需要整个锂电行业共同面对,矿产企业、材料企业、电池企业、终端应用企业形成“成本共知、风险共防、利益共享”的发展共识,合理分担成本压力,建立良性价格传导机制。唯有全链协同、创新驱动,才能彻底扭转“各环节自卷、全产业链受损”的局面,巩固中国在全球锂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