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走进内蒙古非遗工坊“守护非遗根脉 绽放时代光彩”
匠心錾刻时光 守艺淬炼光芒
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 孟佳澍
在广袤的草原上,乌拉特铜银器技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纯手工的温度赋予金属鲜活的生命力。这里的匠人们以铜、银为媒,将游牧文化的智慧与审美凝聚于每一件作品中,从华美灵动的头饰,到镶嵌宝石的银镯;从锋利精致的蒙古刀具,到镌刻吉祥纹样的酒具,乌拉特铜银器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记忆的艺术瑰宝。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巴图陶高对制作的银盘进行錾刻。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的巴图陶高手工艺品店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巴图陶高正聚精会神地錾刻着一件精美的银器。出生于牧民家庭的他,自幼受邻居老银匠的熏陶,对铜银器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巴图陶高全身心投入这门技艺,从最基础的原料加工到复杂的錾花、掐丝工艺,逐步成长为乌拉特铜银器技艺的传承者,他坚守铜银器制作技艺,用錾刀与银丝勾勒出民族文化的鲜活图景。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巴图陶高对制作的银盘进行錾刻。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蒙古族群众基本的生活工具和装饰用品,巴图陶高都能制作得精巧细致。“过去草原上物资匮乏,匠人们必须掌握木匠、铁匠、皮匠、铜匠、银匠等多样技能,如今虽购买便利,但传统技艺的复合型特点仍被保留下来。”巴图陶高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巴图陶高对需要錾刻的银壶设计图案。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乌拉特铜银器始终与牧民生活紧密相连,其制品分为生活用品类,如刀具、酒具、马具等。饰品类,如头饰、耳环、手镯等。乌拉特银器的手工制作,要经过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其中,錾花和掐丝是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中难度较高的环节,银碗、刀具以錾花居多,饰品则多以掐丝工艺为主。”巴图陶高介绍道。
![]()
精美的乌拉特铜银器制品。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怀揣着对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的热爱,2006年,巴图陶高在海流图镇开设了一家手工艺品店,马鞍、头饰、银碗、蒙古刀、火链、耳钉、手镯等都是他的拿手之作。三四年后,手工艺品店逐渐打响了招牌,来找他定制银器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前来向巴图陶高拜师学艺的学徒也越来越多。为避免传统技艺流失,他长期招收学徒,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后继人才。巴图陶高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目前,巴图陶高已培养出16名徒弟,他们都开设了自己的银饰加工店,实现了增收致富。
据乌拉特中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勇介绍,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是乌拉特部落多年传承发展形成的一项代表性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在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2人,市级7人。
![]()
非遗工坊负责人张硕文对前来学习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走进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就业工坊,工坊负责人张硕文深耕铜银器制作技艺已有数十年,他告诉记者:“我们这家非遗工坊于2017年正式成立,客户群体从早期以本地定制为主,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逐步拓展至游客私人定制,工坊发展模式也从单一销售模式转向多元化发展,除保留传统加工定制销售外,工坊还开展非遗研学,依托黄河湾研学基地年均接待2万名学生开展非遗研学,并且与乌兰布和文旅投公司合作研学项目,组织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讲解理论,既实现了增收又推广了传统技艺,同时鼓励传承人运营新媒体账号,拓宽传播渠道。”
![]()
非遗工坊负责人张硕文对前来学习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非遗工坊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低谷期,但传承人张硕文凭借对非遗技艺情怀的执着,及国家、地方各级政策支持,逐步走出困境,并带领团队蹚出了一条破局之路。张硕文坚信,在发展中求生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最有效的保护方式,通过系统培训提升传承人的理论与技能水平,同时探索现代技术赋能,在保留手工温度与文化基因的前提下提升生产效率。这种“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的实践,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生机,更印证了非遗保护的真谛。
![]()
学员在非遗工坊认真学习掐丝技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据张硕文介绍,来非遗工坊学习非遗技艺的专业人员有20多人,兼职人员在40到50人,学员通过自主创业或者非遗工坊的分类帮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未来,非遗工坊将进一步深化非遗技能展示与旅游的结合,吸引更多人来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李勇介绍:“为进一步激活文化资源,乌拉特中旗还成功争取96件国家级文物版权授权,从中提炼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符号,融入铜银器、刺绣等文创产品设计中,实现传统技艺保护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双赢。”近年来,乌拉特中旗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乌拉特铜银器传统技艺这一宝贵的“数字基因”,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科学保护与传承。积极鼓励代表性传承人设立非遗工坊、传习所及工作室,以“传帮带”方式推动技艺传承;同时,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及校地合作等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乌拉特铜银器制作的独特魅力,激发年轻人的参与热情。此外,乌拉特中旗还通过组织专项培训,争取国家及自治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年均培训传承相关人才150余人,带动就业并实现产值超2000万元。
![]()
学员在非遗工坊认真学习錾刻技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依托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结合乌拉特中旗的刺绣、玉雕、石雕、毡艺等技艺,乌拉特中旗打造了金石交融创品牌,并且在繁华的商业地带,建成“金石交”融创产业街进行集中展示。据李勇介绍,产业街建成以后,乌拉特中旗将其作为旅游线路上的一个节点,来这里旅游的游客,都会在这里逛一逛看一看。同时,也会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种展会展览,通过展会展览,使乌拉特铜银器制品受到广州、深圳、上海等南方城市顾客的青睐,订单量得到了增加。
“下一步,乌拉特中旗将继续推动非遗工坊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非遗实体店、积极申报非遗工坊,在保护传承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的同时,推动乌拉特铜银器产业化发展。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在关于非遗方面的资金项目,让资金项目在产品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支持。”李勇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