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这个词近些年来在网络上流传很广,很多人对此进行了讨论,它是一种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选择逃避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放弃努力、不追求进取,精神上消极应对。有人觉得这是年轻人在职场和生活中“退缩”的表现,也有人把它理解为面对难以解决的压力和困境时的一种理性选择。
![]()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后,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现代的年轻人普遍面临着房租、房贷、车贷、生活费等多方面的经济因素,尤其是现在一线大城市,每月的固定开销是巨大的,伴随着恶性职场竞争的不断累积,很多人会选择降低自己的目标,甚至直接放弃拼搏的选项。他们觉得,为了换取低的回报和不稳定的未来,付出过多的精力和成本是不值得的,他们选择佛系的心态,尽可能的减少抵抗生活。
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现象时,也能发现并非只有中国有此现象,世界范围内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一些年轻人选择反主流的朋克文化表达他们对传统社会价值的抗议;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出现“蛰居族”“低欲望社会”,许多年轻人拒绝正常工作和社会活动;甚至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出现的“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现象,都是对年轻人经济和社会压力折射的一个侧面。
![]()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各行业都面临着空间受限的现象,这种经济环境直接加剧了竞争,出现了所谓的“内卷”,人们在有限的资源下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和高强度的“内卷”导致大量年轻人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从小时候开始积累的“内卷”最终变成了面对生活的“躺平”状态。有学者认为,当“内卷”无法再继续时,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失望,只能
现在的年轻人对“成功”有了新的定义,不再像过去那样强烈渴望物质财富,很多人不再只追求事业达到高峰,而是开始尝试探索舒适、稳定的生活方式,不再像从前那样必须完成“人生必达目标”,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这样的选择成为可能,他们可以在收入并不高时维持基本的生活,不必逼迫自己为了过高的目标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
![]()
除了个人选择外,“躺平”现象还与社会环境、心理脆弱有关。单一的评价体系和长期的考试竞争让很多年轻人抗压力不够,在面对越来越大职场压力时,他们经验和内心强度不够,很容易选择退缩应对。逃避看似消极,却是很多人保护自己的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躺平”看似消极,但某种程度上能让年轻人重新找回平静,为调整和重新规划目标提供一个过渡阶段,有研究发现,经历“躺平”之后,不少人反而在短暂的休整后重新站起来,调整状态进入下一个阶段,像一些网络社区,豆瓣中出现的“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就是一个平台,为年轻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那些选择暂时停止努力的人,可以在其中找到鼓励和共鸣,恢复生活的信心。
![]()
社会层面和机构也能给予支持,社会能够更多尊重年轻人的个性化选择,给予他们多元的成长路径,不必用单一标准来约束发展方向,对企业而言,重视青年员工的归属感,调整薪资机制,改良工作环境和晋升制度,为他们给予更好的心理空间和职业期待,对政府来说,政策上要解决基层人员的压力问题,经由减轻住房费用压力,给予公平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手段,让年轻人在生活面前拥有更多选择。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年轻人面对外界竞争的可以改变自己的心理倾向,比如纵向比较,关注自己的提升,而不是跟别人比较。焦虑往往是因为对外界的关注过多,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减轻压力。
![]()
批判“躺平”是不够的,社会也要营造更正面的氛围,既鼓励努力奋斗,也允许年轻人短暂放松。只有形成支持性环境,才能帮助年轻人在放松后重新振作,比如新兴领域的竞争可能更加弹性化,与传统行业相比压力稍轻,为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了新机会。
关于“躺平”,我们可以这样看,对于一些人而言,它可能仅仅是一次短暂的停止,而非人生最终的选择。从休息到再次出发,自我调整是个人成长的需求,也是社会前进的必然,与其责备,不如给予支持和建设性的解决途径,从理解与共鸣出发,年轻人才会更坚定地面对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