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夜色里,如果同时打开美国财报和中国融资清单,很容易产生错觉:两边都在拼命烧钱,可钱的去向却完全两种故事。美国企业把巨额预算砸进算力仓库,希望下一代模型带来现金流;中国公司则死盯每一次显存调用,先把成本砍到底再谈规模。
上一季度,OpenAI一次性下单1。4 万亿美元芯片,被华尔街当作“科技豪赌”。但同一时间,国内五家头部初创的合计支出还不到它的一个零头,却把参数量级一路追到世界前三。看似夸张的反差,背后是典型的资源禀赋差异——美国资金便宜,容错率高,中国没有这种奢侈,只能把“算得起”当作基本准则。
如果把研发投入除以商用收入,模型的“投资回报率”就一目了然。市场测算,美国顶尖实验室平均要投出100 美元才能挣回 1 美元;而中国多家公司把这个数字压到 1:1,甚至已经出现正向现金流。资本的耐心有限,这条分水岭正成为两种发展模式的隐形分割线。
![]()
效率不只体现在财务报表,更刻在底层架构。MiniMax M2 把 2300 亿参数做成稀疏混合专家,真正激活的仅 100 亿,峰值推理速度每秒 100 token;同等级别的美国模型为了性能宁可全量激活,服务器上的风扇声比答案还大。一个按克计费,一个按吨结算,开发者的选择并不难猜。
价格战只是外壳。真正的护城河是工程文化:国内团队敢把推理链路拆成几十段,哪怕只省 0。01 毫秒也要重写;服务器机柜贴着红纸条,写着“延迟就是杀手”。在这种氛围里,功能主义让位于成本意识,高估值神话自然破了洞。
![]()
与此6G 赛道正在以同样的逻辑推进。第一阶段关键技术试验结束,中国拿到 300 余项专利储备,且 5 类典型场景、14 项核心指标被国际电联完整收录。相比 5G 时代的跟跑,6G 的剧本更像“先定规则再做产品”。规则写进标准,效率写进芯片,这是比网速更隐蔽的领先。
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判断,下一个爆品可能是“AI + XR”终端,而 6G 将为这种高带宽交互供血。如果 AI 需要更便宜的算力,6G 需要更廉价的频谱与模组,两条链同时挤压成本,才能守住“普惠”而非“奢侈”的科技想象。
![]()
航天行业也在上演同款故事。魔方卫星把整星拆成标准模块,流水线生产后一颗卫星成本直接降四成,交付期缩半。曾经需要礼炮和红毯的单件定制,如今像拼乐高一样批量下线;亚太 6D “深圳星”用 50Gbps 带宽完成远程手术,证明商业化不仅能飞,还能落地到医院手术台。
硅谷投资人担心的,是技术分裂带来互操作性的断层;而北京工程师担心的,是光做 Demo 却找不到客户。两个生态像双轨列车,一条轨道铺着美元和极限性能,另一条则塞满成本表和 KPI。它们偶尔交汇——比如云端调用的 API——更多时候却在各自的节奏里加速。
巴尔舍夫斯基的“互操作”倡议听起来很理想,但现实是:当一家企业用 8% 的价格提供相当性能,市场自己就会把墙拆出门洞。协议标准或许会分化,可真正决定技术传播速度的,是 ROI,而非国旗。利差大到一定程度,再厚的地缘政治雾幕也挡不住比特流动。
![]()
未来十年,竞争的主旋律不会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先找到正现金流”。资本市场正在醒来,本周纳斯达克的回调只是前奏;当下行周期长期化,高举高打的模式势必收紧。中国 AI 的机会,恰好在于已经习惯用更少资源求生存,这种基因在大浪退潮时反而最值钱。
夜深了,中关村仍亮着灯,开发者盯着显存占用,手边泡面冒着热气;地球另一面,帕洛阿尔托的咖啡馆里有人为下一轮融资 PPT 改最后一页估值。两边都在赶日出,但阳光落下时,盈利模型与成本曲线将决定谁能留下影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