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市民发现南京地铁“上新”了——由南京邮政精心打造的“中国邮政报刊大收订”主题专列正式在1号线运行,巧妙利用市民的碎片化时间推广传统阅读方式,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
11月18日17点57分,地铁南京南站,一辆“天空蓝”载着一抹“邮政绿”缓缓驶来。记者走进车厢,书卷气息扑面而来,门贴、看板、椅侧乃至车窗,目之所及皆是“阅读”元素,仿佛一个个微型阅读展台。“专注奋斗的时光,也是人生充电的高光”“阅尽世间百态,品味人生酸甜”“实用养生秘籍,全家健康欢喜”……这些朗朗上口的推荐语对应着时政、文艺、亲子、科普等多种类报刊,让乘客在奔波中也能感受到阅读的静谧与力量。
在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今天,为何选择以地铁专列的形式推广传统阅读?中国邮政南京市分公司邮政业务部副经理陶蕾解释道:“数字化阅读虽便捷,但纸质报刊的沉浸式体验、油墨香中的思考、指尖翻阅的触感,以及可收藏分享的情感价值,是屏幕无法替代的。我们希望通过地铁专列让通勤片刻成为与知识对话的契机,使纸质阅读回归生活。”
![]()
本次主题专列的亮点聚焦于“内容全景化”与“订阅便捷化”。车厢内集中展示了《中国新闻周刊》《读者》《健康时报》《环球探索》等近百种优质报刊,满足不同年龄、兴趣人群的阅读需求。此外,报刊海报上均附有订阅二维码,乘客只需微信扫码,即可进入小程序完成线上订阅,还能按期、按季等灵活选择,实现“所见即所订”。
“在地铁里看到这些报刊展示,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报亭买《青年文摘》的日子。这种‘慢阅读’的回归,让城市多了一份人文温度。”乘客李女士感慨之余,还向记者展示了她刚刚为孩子订阅的《东方娃娃》杂志。
![]()
从绿皮邮筒到地铁专列,从传统寄递者转变为城市文化的连接器与场景搭建者,对于邮政角色的悄然转变,陶蕾视其为“使命的传承创新”。“邮政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推动者。我们正借助多渠道传播优势,让优质文化内容更加触手可及。”
南京地铁1号线日均客流量近百万人次,这辆报刊主题专列如同流动的文化符号,在城市的钢铁轨道上播撒着阅读的种子。穿行于城市南北的地铁,能否实现邮政的宣传初衷?陶蕾表示,南京邮政追求的是“文化价值与服务价值的双重达成”。“短期来看,主题专列旨在让市民,尤其是年轻群体重新认识邮政报刊服务,了解其灵活订阅方式与特色内容;长期而言,则希望通过流动宣传,强化邮政作为‘文化推广者’的品牌形象,推动全民阅读氛围的构建。”
据悉,该主题专列的运营周期为11月15日至29日。未来,南京邮政还将走进社区、校园,进一步拓展文化服务的边界。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文 袁宇韬/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