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书
![]()
群鸽(中国画) 张书旂作
近期,“当代海外华人艺术家系列展”之“堂堂溪水汇海洋——张书旂绘画作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展览以百余幅画作及手稿、影像等,呈现了花鸟画家张书旂的艺术人生。
张书旂(1900—1957年),出生于浙江浦江,毕生专注于花鸟画创作和研究,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他从中国画的传统中来,并参酌西画光影,笔下花鸟刚柔并济,色墨交融,自成一家。他于1941年赴美国举办艺术展览,并为抗战筹款,以笔墨寄托家国情怀。
本版摘编张书旂之子、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少书在展览开幕式上的发言,以此走近这位追求美、传递善的艺术家。
——编者
此次,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堂堂溪水汇海洋——张书旂绘画作品展”,将张书旂的艺术人生、家国情怀呈现于世人眼前,让我们由衷感激,并深感荣幸。
张书旂虽英年早逝,却为中国画坛作出积极贡献。他的艺术生涯主要在中国杭州、上海、重庆、南京以及美国展开,曾多次在中国各地举办个人展览,并参与在伦敦、莫斯科、纽约、旧金山等地举办的中国画展。他不仅赢得国内外声誉,也积极推动现代中国绘画走向世界。
张书旂始终以全球视野看待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求学时,他就接受过油画技法训练。因此,即使专注于中国传统笔墨与美学,其作品中仍可见素描、明暗、透视与色彩的痕迹。20世纪40年代,他以《百鸽图》赠予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开始登上国际舞台。画中百鸽栖于杜鹃花前,灵动自在,充满生命力和韵律感,公开展出后,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
1941年至1946年间,张书旂走遍美国、加拿大,在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洛杉矶、西雅图、温哥华、多伦多等地举办展览,并现场挥毫,展示中国水墨艺术。对许多当地观众而言,这是他们首次近距离接触中国绘画。张书旂的构图迥异于西方油画传统,现场演示更是令人惊叹,其作品被美国众多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他曾希望将自己的作品带到欧洲、南美洲展出,周游世界。如今,这个愿望正在慢慢变成现实——他的艺术已被中国及世界各地更多博物馆关注并收藏。
张书旂关注中西艺术的交融与互鉴,致力于推动中国绘画与世界艺术对话。抗战时期,他积极筹款,支持抗日,并向美国与世界公众宣传当时中国的处境。战后,他与刘海粟、赵少昂、柳子谷等中国艺术界同仁保持着书信往来;在美国,他与华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广泛交往,张大千也曾到访其居所。
1957年,张书旂在才华正盛之时因病逝世。倘若他得以长寿,艺术上或许会迎来更多成就。辽宁省博物馆通过此次展览,让我们既能欣赏到他精美的画作,看到其非凡的笔墨功力、敏锐的色彩感知和独特的构图设计,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的艺术理念与赤子之心。
张书旂始终希望与世人分享自然的无尽之美:色彩、形态与肌理的多样,生灵的蓬勃与自由。飞鸟掠空、彩蝶翻飞、巨木迎风、鲜花盛放的刹那之美,倏忽之间,转瞬即逝。张书旂以他所擅长的中国笔墨捕捉自然之韵,并将其鲜活地定格于宣纸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