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品”医保报销,经济负担减轻了;磨憨卫生院,来了三甲医院专家;新生儿参保,出生即享医保待遇……“十四五”期间,昆明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在降低群众医药负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交出一本“民生账本”:一桩桩民生实事、一笔笔暖心数据,记的是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算的是为民造福的健康大计,兑现的是“病有良医、医有所靠”的民生承诺。
负担做“减法”:集采药品降价了
72岁的市民黄先生被胃肠间质瘤折磨多年。在肿瘤转移并出现基因突变后,他只能依赖名为“阿伐替尼”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以前‘阿伐替尼’没进医保,我们每月需要全自费39900元。”黄先生回忆,高昂的药费曾让他愁得睡不着觉。2024年,“阿伐替尼”通过国家谈判被纳入医保目录,黄先生作为昆明市职工医保参保人,每月个人仅需支付3100元。
更大的惊喜在于,昆明医改并未止步于“有药可保”,还通过“双通道”机制破解国谈药落地难题。患者不仅可以在医院用药,还能在定点药店购买并享受同等的医保报销待遇。
这只是昆明市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昆明市全面推进国家、省级联盟、昆明市牵头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落地执行。过去4年多,昆明累计落实国家和省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88批,其中药品47批1779个品种,医用耗材41批113大类,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0%,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69%,累计为昆明市医疗机构节约医用耗材采购费用47.25亿元。
此外,药品耗材集采也探索出治理药价虚高的“昆明实践”。2023年至今,昆明市医疗保障局积极牵头组织开展全省(州)市联盟药品耗材集采5批,其中药品集采3批、医用耗材集采2批。2025年4月1日,昆明市牵头开展全省(州)市联盟第三批药品带量联动采购落地执行,共83个药品499个品规中选,价格平均降幅39.6%,预计为全省医疗机构节约药品费用支出2.66亿元,节约医保资金约1.6亿元。昆明市牵头组织的全省(州)市联盟第一、二批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于2025年5月20日在全省落地执行,吻合器、防粘连材料和输尿管导引鞘等六大类耗材共334个企业的17115个产品中选,平均降幅达到71.42%,其中穿刺器类耗材最高降幅达95.15%,预计为全省医疗机构节约耗材费用支出9.33亿元。
服务做“加法”:资源下沉家门口
东川区拖布卡镇村民李梅芬发现,东川区人民医院的专家比以前多了,先进设备也更齐全了。这一变化源于昆明市持续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基层。
2024年,《昆明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以昆明市延安医院和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家三级综合医院为牵头医院,6家市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协作医院,各县(市)区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构建2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形成“2+6+N”的城市网格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资源下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市延安医院建立80个专家工作站,2024年以来完成出诊、手术带教数百次;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团队驻点指导,让基层医院掌握更多高难度技术;西山区马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与市延安医院签署服务下沉协议,引入全科和老年病科优质资源,以往无法开展的专科检查项目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
深化医改,不仅在于体系构建,更在于患者就医的实际感受。官渡区患者李女士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肿瘤手术后,通过双向转诊机制转至辖区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基层医院依据市第一人民医院制定的个性化方案开展护理,患者坦言既减轻了奔波之苦,也降低了医疗费用。
“以前看心脏病要去北京,现在在昆明就能找国家级专家。”这是心血管病患者王女士的切身感受。“十四五”期间,国家心血管病、呼吸、肿瘤3个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昆明,填补西南地区高端医疗服务空白。
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范围还在不断延伸。自2023年5月昆明市延安医院全面托管磨憨镇中心卫生院以来,这个边境卫生院新增口腔科、康复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傣医科、医学影像科等特色科室,依托远程心电诊断系统和多学科远程会诊,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另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深化。昆明作为国家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示范城市,近年来DRG付费管理水平更加精细精准。自2023年起,昆明市DRG付费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2025年6月病组覆盖率达98.82%,并入选全国医保经办结算清算优秀案例。同时,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打包付费覆盖面不断拓展,目前已有13个县(市)区建立医共体。
效能做“乘法”:守护健康全周期
“十四五”期间,昆明医改的视野已从“治病”拓展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关怀。
在呵护新生方面,2024年,昆明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创历史新低,达到东部发达地区水平。这背后,是《昆明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15项工作措施》的全链条守护,更是“幼有所育”民生承诺的落地见效。全市已建成托位数34758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0个,803家托育机构让年轻父母少了育儿烦恼。推出新生儿医保“即参即享”,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已经有42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新生儿出生即参保”经办服务,共计办理新生儿参保登记17480人,6585名新生儿及时享受到医保待遇。
在守护晚年方面,全市共有59家医养结合机构、1.9万张养老床位、288家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再加上2个独立安宁疗护中心,形成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银龄医师”行动更让101名退休专家下沉基层,全面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同时,昆明市作为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2021年起至2025年6月,共有24858名参保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中医药服务也实现全域覆盖。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6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引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让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成为群众的健康选择。基层医疗的“网底”越织越牢。15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76.92%的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提前一年完成省级目标。3090名全科医生扎根社区,加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00%的招收完成率,让基层真正成为健康守护的“第一道防线”。
从“救命药”的负担得以减轻,到国家级专家近在咫尺;从边境小城迎来三甲医院的托管,到新生儿与失能老人生命得到周全守护——昆明医改民生账,记录的不仅是医疗服务的点滴变化,更是人民健康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持续增强,为健康昆明高质量发展写下坚实注脚。(昆明日报记者 廖晶蓉 徐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