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十七家机关单位的九个临街大院围墙,“攒”出六个公园
拆墙建绿,感受一座城的民生温度
阅读提示
推门见绿,是城市居民的共同期盼。面对用地紧张的现实,如何开辟更多绿色空间成为一道难题。
衡水市故城县拆除17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9个临街大院围墙后,用空出来的土地建设了6个公园。此举盘活了土地资源,把分割的地块变为城市“绿洲”,有效串联起城市的绿色空间。这一做法也入选省住建厅发布的燕赵宜居县城建设典型案例集。
在公园的设计上,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听取民众意见,拓展公园功能,打造集休闲、服务、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口袋公园虽小,却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它成为一条连接人、连接生活的纽带,让城市焕发出更大吸引力。
![]()
11月11日拍摄的故城县懿德园。 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从“庭院深深”到“绿色共享”
11月10日,故城县税务局院内,一阵风吹过,办公楼前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顺着旗杆往下看,升旗台的基座竟然建在一块运动场上,旁边是一个羽毛球场和半个篮球场。
升旗台为什么会建在这儿?
事实上,升旗台是先有的,运动场是后建的。
2023年5月,故城县建成投用6座口袋公园。这6座公园用地,并不是城市空间规划预留的土地,而是拆了17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9个临街大院围墙后“攒”出来的土地。
“曾经这里有一道围墙,砖基加铁艺栏杆,有2米多高。墙内是县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场所,墙外是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在幸福路人行道边,故城县园林站站长姚印国一边指出围墙的位置,一边描述拆围墙前的具体情形。
由于发展和改革局与税务局两个大院紧挨着,围墙拆除后,两院空地连成一片。在这片空地上,建起一座懿德园。而税务局楼前升旗台周围的空地,也顺势改造成公园中的运动场。
这座联合式公园面积1.8万余平方米,是6座公园中最大的。其他5座公园的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
从“庭院深深”到“绿色共享”,建起的公园不仅很受市民欢迎,还得到拆除围墙单位的支持。当故城县新城办主任雷有云把公园设计图拿给各单位征求意见时,得到积极响应。涉及的9个大院围墙两天之内全部拆除。
雷有云翻出手机上几张大院围墙拆除前的照片。照片上的单位大院场地宽阔,但都是硬质铺装或者水泥地面,最多只有几棵梧桐或者柳树。
“在这些单位工作的人,也想推门见绿、享受花园式美景,一个现成的改造方案摆在面前,大家自然愿意接受。”雷有云说。
破除围墙实现绿色共享,在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也为解决城区内绿地资源不足找到了新思路。
当前,人们对生态宜居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园绿地用地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作为城镇化重要载体的县城,同样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对此,雷有云深有体会。
有一次,雷有云到省里参加关于“厕所革命”的会议。会上,各地代表对“公厕用地难”问题讨论热烈。“公厕面积一般不到100平方米,却很难在现有城区中落地,更不用说规模更大的公园绿地了。”他说。
绿色空间去哪里找?故城县把目光投向了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大院。这些大院总占地面积不大,但由于布局分散,分割了城市空间。如果能将它们改造成公园,恰好能把这些地块变为城市“绿洲”,使其从割裂城市转变为串联城市的绿色空间。
姚印国拿出一张最新的县城公园绿地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到,新建的6座公园从北到南,为主城区增加了多处绿色空间。
姚印国表示,以毓秀园和迎曦园所在区域为例,过去,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范围内没有公园。这两个公园的位置,正好点在了空白区域的中心,让居民能够实现“500米进公园”。
“口袋公园是深入城市的神经末梢,如果说城市大型公园是‘动脉’,那它们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正是这丝丝的绿色,最终融汇成了整个城市的底色。”姚印国说。
![]()
11月11日早上,两名居民在故城县懿德园打太极拳。 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多元功能精准响应民生需求
11月11日,市民王志涛一家吃过晚饭后,来到由故城县疾控中心大院改造的弦歌园。之所以叫弦歌园,是因为园中有多处互动装置,能发出美妙的音乐,这是王志涛7岁儿子最钟爱的游乐项目。
过去,王志涛常带孩子去大公园,但那些公园建成较早,游乐设施寥寥无几,还经常需要排队,体验不佳。自从弦歌园开放后,这里便成了他们游玩的首选地。
退休在家的苏敦谱,最爱去的是尚礼园。这座公园面积不大,但布局精巧,设施齐全,有漂亮的树木、柔软的草坪,还有精心设计的文化科普长廊与多样化健身器材。
每天早上,苏敦谱都会来园中利用器材锻炼身体。正在认字的小孙子也喜欢跟着他一同前来,小家伙一边学习园中的石刻汉字,一边听爷爷讲科普长廊中的故事,乐此不疲。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6座公园不仅打造了特色景观,还配齐了健身、游乐与便民设施,其完善程度甚至超过大公园。”姚印国说,每座公园还设计了不同文化主题,让市民在休憩中感受文化熏陶。
![]()
11月11日,一名小朋友在故城县一座公园内玩耍。 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规划这6座公园时,老园林人姚印国最初想按照普通公园模式建造。不过,在一次征集群众建议的座谈会后,他的想法转变了。
这次座谈会上,居民们提出:希望公园景观上有些创新,增加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建设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除了完善公园的基础功能,居民们还提出,希望设置停车位方便附近小区居民停车,在公园内开设休息室、便利店等。
座谈会结束后,姚印国意识到,这6座公园不应再沿用传统模式,而应建设成复合型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
正式着手公园设计时,停车场被列入了方案。根据方案,市民与公园原来所在单位工作人员共享停车场地。
11月10日傍晚下班时分,懿德园的156个车位开始交换车主: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车辆驶离,周边小区居民的车辆无缝衔接,停入车位。
懿德园周边环绕着金谷华府、幸福花园、地税家园等多个小区,其中有些是高层住宅,停车位长期紧张。公园停车场开放后,恰好缓解了这一难题。
其余几座公园,也都根据场地条件划设了共享车位。市民停车并不限于晚上下班之后,只要车位未被占用,随时可驶入停车场。
各单位大院围墙拆除后,留下了昔日的附属建筑——门卫室。起初,这些房子预备拆掉。如今,它们有了新用途。
在迎曦园,记者看到,原来的教育局门卫室已焕然一新,被改造为环卫工人休息室。外墙上的几句标语既暖心又道明了其功能: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没电可充电。
“我们对所有门卫室都进行了保留,并根据其位置、空间条件和周边居民需求,因地制宜改造为环卫工人驿站、志愿者服务站、书吧或便民超市等。”雷有云说。
口袋公园运行一年多来,姚印国更加坚定了当初的判断。他深切感受到,新型公园是一个集休闲、服务、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是对传统公园功能的升级。
“公园的样式不必拘泥于形式,关键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精准响应民生需求,让人们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姚印国说。
![]()
故城县迎曦园内,原来的门卫室被改造成工会驿站。图片摄于11月10日。 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感受城市的温度与魅力
自从家门口有了口袋公园,郭金红才觉得公园真正走进了她的生活。
十几年前,故城县城只有迎瑞和龙湖两个公园。两个公园都离郭金红家很远,这让她觉得“去公园是一件大事儿”。
为了办好这件“大事儿”,郭金红前一天就要去超市采购食品,第二天起早收拾东西,然后一家人开车去公园。他们的午餐通常在公园里解决,因为“来一趟不容易”。
如今,在郭金红家周围,步行10分钟可达的公园有3座。也正因如此,晚饭后出门遛弯成了她每天的固定活动。
雷有云告诉记者,目前故城县“500米进公园”空间覆盖率达到了93.52%。这意味着,当地绝大多数居民步行几分钟即可轻松抵达一座公园。
当进公园变成日常,居民的休闲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过去公园少,人们的休闲方式很简单。要么搬个板凳在小区门口或者商铺旁边聚集闲聊,要么在树荫下下象棋、打扑克,还有人喜欢蹲在墙边乘凉或晒太阳。”雷有云说。
随着一座座口袋公园的建成,这些休闲活动在优美的环境中完成了升级。居民们走进公园,在漂亮的景致中呼吸新鲜空气,或聊天对弈,或锻炼身体,享受高品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公园的增加,让许多人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变化。
每天傍晚,带孩子去公园已成为王志涛雷打不动的安排。孩子玩得开心,一家人常常到晚上八九点才兴尽而归。
“每天的公园时光,让我们全家都爱上了户外活动,不再闷在家里各玩各的手机。孩子自由地奔跑,大人也舒展筋骨、放松了心情。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益健康,还让亲子关系更融洽。”王志涛说。
这些深入城市肌理的公园,还成为人们的社交载体,让更多的人认同并喜欢上城市生活。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往往是“熟悉的陌生人”,这种人际隔阂常常导致在城镇化进程中,从农村到城市的老年人对城市生活不适应。
曾经,郭金红就被这个问题困扰。
10年前,打拼出一点样子后,郭金红把父母从农村老家接到了县城生活。由于脱离了熟悉的环境,父母无处可去,又交不到朋友,感到生活乏味,住了几天就闹着要回老家。如此接来又送回,反复几次,让双方都感到疲惫。
最终,公园把郭金红的父母留了下来。“在公园里,他们结识了同龄人,也遇到了老乡。大家一块儿聊天、唱戏、打拳。现在,母亲每天遛完公园回家就跟我念叨今天认识了什么人,听说了什么事。”郭金红说,熟悉了新的人际关系,也就熟悉了新生活,如今父母过年都不回老家了。
拆掉围墙后建起的公园与单位相融,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
这些单位大院改造成公园后,人人可进可玩。单位内部的卫生间和停车场也向市民开放,与工作人员共用。
“城市的本质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人的联系与互动。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载体,是一条连接人、连接生活的纽带,让人们在交往中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魅力。”雷有云说。(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
![]()
11月11日拍摄的故城县迎曦园。 河北日报记者魏雨摄
记者感言
拆掉了围墙 建起了信任
在故城县,拆除围墙的做法不限于“打开机关大院,共享绿色资源”。
故城县城区中学操场对社会开放,周末放假时,市民可以去学校操场锻炼;全县乡镇机关食堂对老年人敞开大门,80岁以上老年人在这里可享受免费就餐……
一系列“打开围墙”的操作,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在城市,公园绿地和运动场所缺乏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群众休闲运动成本较高。随着机关大院与学校围墙逐步打开,公共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缓解了社会资源紧张的局面。如今,逛公园、勤锻炼,正成为越来越多故城居民的生活日常。
在农村,老年人就餐是个难题。年纪大了,无力应付复杂的烹饪,很多老年人只能“对付”,泡袋方便面就是一顿饭。故城县乡镇食堂开放后,食堂做啥老人跟着吃啥,管饱管暖,保证老人冬日里能吃上一口热乎饭。
拆除围墙,拆掉的不仅是实体围墙,也拆掉了老百姓的“心墙”。
过去,人们一提起机关单位大院,总觉得有几分距离与神秘。故城县居民苏敦谱以前做餐饮生意,需要到政府部门办理相关手续。那时,他一到这些单位门前就有点“发怵”,总觉得有距离感。
17个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大院拆除围墙改造成公园后,人人可进可玩,苏敦谱心里的距离感一下消失了。如今在公园锻炼时,他常常跟这些单位工作人员互相打招呼问好。
大院敞开后,内部的卫生间和停车场也向市民开放,与工作人员共用。资源共享,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方便,关系也更近了。
一堵墙的消失,是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也推动民众从“被管理者”转向“治理参与者”。
围墙拆除后,针对公园如何建设、操场开放时间等问题,故城县专门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对居民反映集中、合理可行的建议,积极推动落地实施,将汇聚的“民意”化作实实在在的“满意”。
拆掉的是围墙,立起的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打开围墙的做法,不仅为公共资源分配提供了新思路,更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展现出开放亲民的姿态,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三五孩童在政府楼前的花园里嬉戏,小区居民与机关工作人员共享停车位,农村老人在机关食堂里免费就餐……这些鲜活的场景,正在诠释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