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内两次,为什么中俄会如此频繁地进行高层级互动?又为什么说中俄合作,远比结盟好得多?
最近中俄两国的高层互动频繁得有些引人注目,半月之内两场重量级会晤,把务实合作的节奏拉得又快又稳。
11月初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刚到中国杭州,和中方举行了第三十次定期会晤,没过多久中方代表团就回访莫斯科,双方坐在谈判桌前笑容满面,握手的画面透着股心照不宣的默契。
![]()
这种高密度的互动可不是空架子,每一次见面都带着实实在在的成果,11月17日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突然向全球发声,严厉警告欧盟别想动被冻结的3000亿欧元资产,这背后正是中俄合作给的底气。
要说这两次会晤谈出了什么核心,其实就九个字:多走动、多合作、多担当。
多走动就是把各层级的交流都盘活,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民间,不能只停留在领导人层面;
多合作是把重点放在经贸、能源、农业这些实打实的领域;
多担当则是两国要一起把上合组织做强,给地区和全球稳定出份力。这可不是喊口号,看看能源合作的进展就知道有多实在。
“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现在简直是中俄合作的标杆项目,2024年12月就提前一年达到了380亿立方米的年输气目标,2025年全年都保持着满负荷运行。
中国海关总署7月的数据显示,当月俄罗斯对华天然气供应总量达4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创下历史新高,而且这增量全是管道天然气贡献的。
算下来这条全长3000公里的管道,现在日均输气量超过1.13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分钟就有7.8万立方米天然气输送到中国。
要知道曾是俄欧能源纽带的“北溪”管道,2021年对欧输气量才达到设计容量的68%,对比之下更能看出中俄能源合作的稳定程度。
这份稳定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技术投入。管道穿越的西伯利亚冻土区每年冻融循环会导致地面沉降,维护成本高达每年数亿美元,冬季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还容易引发管道冻堵。
为此俄气近期对境内段12座增压站进行了设备升级,更换新型高效压缩机后,单站输气压力提升到12兆帕,整体输送效率提高15%。
技术团队还搞出了“电伴热+保温层”的双重防护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温度数据动态调节功率,确保极端低温下也能稳定运行。
今年1月中国东北遭遇极端寒潮时,管道单日输气量突破1.2亿立方米,故障率却控制在0.1%以下,这里面既有中俄联合研发的低温密封技术,也有中国企业制造的30%关键设备在保驾护航。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的长远布局,9月普京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三份重磅协议,形成了“西伯利亚力量1号”扩容、远东管道建设及“西伯利亚力量2号”备忘录的三重保障。
“西伯利亚力量1号”计划2027年将年输气量从380亿立方米提升到440亿立方米,仅需增设压气站和附属设施,俄气公司测算每增加60亿立方米输气量就能带来约12亿美元年收入,这对2024年主业亏损超50亿美元的俄气来说可是救命钱。
库页岛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再到中国东北的管道,设计年输气量从100亿立方米增至120亿立方米,计划2027年投产,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85%。
最受瞩目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经中俄蒙三国签署过境协议确定设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管道将经蒙古国延伸至中国华北,蒙古国已同意收取每百万立方米3美元的过境费,年收入可达1.5亿美元,俄方特别强调这份备忘录具有法律约束力。
等三条管道全部落地,俄罗斯对华年输气量将达1060亿立方米,占中国2024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的25%。
能源合作只是冰山一角,经贸和农业领域同样热火朝天。2024年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额就达820亿美元,其中天然气占比43%,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俄管道气最大买家。
对中国而言,2025年1-7月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9.7%,其中工业用气占比62%,“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稳定供应让华北地区冬季用气保障率提升至98%,较2020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更划算的是俄方在价格上的让步,当前对华管道气价格比欧洲市场低18%,而且人民币和卢布结算比例超65%,有效规避了美元制裁风险。
农业方面,基于2023年《中俄新陆路粮食走廊协议》,双方计划2025年底完成首批发运任务,这种“基础设施+贸易+加工”的一体化模式,正让两国农业合作焕发新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看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的声明,就更能理解其中深意。
11月16日俄方在社交媒体发文,严厉批评欧盟推动没收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做法,直指欧盟领导层正竭力迫使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持保留态度国家接受方案,而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维持对乌克兰的武器供应,毕竟欧洲自身的财政资源已趋枯竭。
俄方明确警告若欧盟强行动用或没收资产,将面临“严重反制”。要知道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一大部分由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清算银行持有,比利时正因可能承担的金融风险而反对这一方案,欧盟委员会须在12月中旬前提交修订后的方案。
在这个敏感时刻,中国市场的稳定支撑对俄罗斯而言就是雪中送炭,也难怪两国要如此频繁地深化合作。
不过话说回来,中俄走得这么近,是不是就意味着要结盟了?答案恰恰相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早就说得明明白白:俄中关系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也没有谁领导谁。
这种“不结盟的合作”,其实比传统结盟更高级、也更靠谱。传统结盟往往意味着共同的军事义务,就像给两国套上了枷锁,很容易被拖进不必要的冲突。
中俄不结盟,就是不互绑手脚,该合作的时候全力以赴,该坚持立场的时候也能独立自主,这种灵活性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尤为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