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涵顶推”的机器在凌晨两点把最后一块混凝土顶进京沪高铁桥下,高铁照常呼啸而过,江宁和秦淮之间被卡了十年的脖子,就这么被顶通了。
![]()
很多人第二天路过才发现围挡拆了,其实真正的节点发生在八小时前:施工队只有一百二十分钟“天窗期”,机器顶进误差必须小于两厘米,否则高铁就要减速,全国列车时刻表都要跟着抖。
![]()
现场技术员说,他们提前做了七次演练,把每一块混凝土的收缩率都算到毫米,才换来高铁一秒不晚。
这条路叫上高路,江宁段早就修好,剩下一百二十米涉铁段硬是被铁路卡了三年。
现在顶通,江宁上坊到秦淮大校场直线距离从十公里缩到三点八公里,早高峰少过六个红灯,省下的不是时间,是每天四千辆货车少烧一千升柴油,一年就是三十六万升,合四百五十万元油钱,尾气少排九百吨。
另一条天印大道北延更夸张,双向六车道,全长两公里半,直接把东山老城怼到南部新城门口。
以前早高峰开车三十分钟,年底通车后五分钟,导航软件实测 beta 版显示拥堵指数从 2.1 掉到 1.5,相当于把一条红色血管直接涂成绿色。
两条路加起来不到五公里,却让江宁与主城的通勤圈从“半小时”变“十分钟”,房价反应最快:土山机场旁边新拍的三块地,楼面价从一万七涨到两万二,开发商算账,通勤时间每省一分钟,每平方米就能多卖三百元,一百平就是三万,买房人掏得心甘情愿。
政府账算得更远。
上高路下面预埋了5G管道,天印大道每根路灯杆都留好接口,等地铁五号线下一步铺轨完成,公交、地铁、自驾、骑行四张网在同一条走廊里叠罗汉,数据先跑,车再跑,以后公交车能远程读红绿灯,一趟能省七个红灯,一天来回八趟,一条线一年少烧八万升油,全市三百条线就是两千四百万升,合三亿元油钱,财政一年就能把修路的钱省回来。
有人担心路通了,车更多,还是会堵。
![]()
交通学院做过仿真:只要把车速保持在四十到五十公里,同等通行量下道路饱和度最低。
两条新路设计的信号灯联动,就是要把车速摁在这个区间,让车像传送带一样匀速走,而不是一脚油门一脚刹车。
更细节的是排水。
天印大道两侧做了三处下沉式绿地,下雨先让绿地喝饱,再溢进管网,能挡三十年一遇的暴雨。
去年郑州大雨后,南京所有新建道路都要求加这道保险,成本每平方米多二十元,全路段加起来不到四百万元,真遇到一次内涝,抢修费都不止这个数。
两条断头路打通,最直观的好处是江宁人晚上去夫子庙吃鸭子不用绕双龙大道,十分钟到,吃完还能赶回家看新闻联播。
再往远看,土山机场片区预留了八号线和十六条线的走廊,未来磁悬浮试验线也要从这里出发,南京想做的不是把江宁变成主城,而是让主城和江宁之间没有界线,通勤、物流、资金流像水一样平着流。
房价、地价、租金涨不涨?
肯定涨,但涨得有没有道理,要看省下来的时间能不能变成收入。
![]()
一个上班族每天省四十分钟通勤,一年就是一百六十小时,按南京平均时薪四十五元算,一年值七千二,三十年就是二十一万,贷款一百万多付二十万利息,算下来不亏也不赚,但人省出的是命,是陪小孩写作业的一小时,这笔账没人能算清。
路通了,公交线马上调,江宁段新增三条微循环,早上送到地铁口,晚上接回小区,票价两块,刷卡六折,一块二坐全程,比骑电动车吹冷风舒服。
城管也已经在划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地铁口三百米内不能超过五百辆,防止堆成垃圾山。
最后回到那块被顶通的混凝土:它长十二米,重一千吨,顶进去只用了九十分钟,却替南京东南角省下十年的绕路。
以后每天四十万辆车从它身上碾过,它不会说话,但导航软件里那条原本通红的线条变绿,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路通了,时间省了,房价涨了,有人开心有人骂。
你愿不愿意用三十年的房贷去换每天多出的四十分钟?
这四十分钟你拿来加班、睡觉、陪家人还是刷手机?
答案在你手里,不在混凝土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