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每天晨起刷牙时
脑子里盘算着今天的工作清单
通勤路上
刷着手机却忍不住想起昨天没解决的矛盾
睡前躺下
又开始担忧明天会不会出意外
![]()
我们的心思就像脱缰的野马,一刻不停地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奔窜,想抓住它,却总被它带着跑。
很多人以为 “观心” 就是用脑子去思考 “我在想什么”,可越琢磨越乱,反而陷入更深的焦虑。
其实真正的观心,从来不是和念头 “硬碰硬”,而是要把气沉下来,放下来,松下来。
禅宗里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慧能大师与神秀禅师的“偈语之争”。
当年五祖弘忍要传衣钵,让弟子们各写一首偈语来展现自己的修行境界。
神秀禅师在墙上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话说得没错,就像我们努力克制杂念、调整情绪,可越是“勤拂拭”,越容易意识到 “尘埃”太多,反而累得慌。
慧能大师路过,随口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人哗然,五祖也因此将衣钵传给了他。
慧能不是说“不用修行”,而是点透了“观心”的本质,我们的念头本就像天上的云,来了又走,没有固定的形态,也不会真的“粘”在心上。所谓“尘埃”不过是我们非要抓住某朵云,或是纠结某片云为什么会飘走。
![]()
生活里,我们总被“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焦虑”裹挟,却忘了“当下”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修行不是要我们变成“没有念头的木头人”,而是像看着流水一样看着念头。流水不会因为我们盯着它就停下,念头也不会因为我们关注它就消失,但只要我们不跳进去跟着水流跑,就不会被冲得晕头转向。
慢慢你会发现,念头就像风吹过树叶,沙沙响过之后,树叶还是树叶,你还是你,从未被打扰。
观心的终极不是 “控制念头”,而是“不被念头控制”。当你学会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念头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流动,就会明白:内心本就清净,从来不需要“拂拭”,只需要轻轻放下那个 “想要拂拭” 的执念。
佛家讲即心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成佛是求自己的心,是向内去求。而不是讲去求他人的心,不是向外去求。向外求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知见,实际上什么都求不到。
声明:图、文、音乐来源网络转载,版权属原创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