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华钰 通讯员 孙萌
11月19日,中午11时28分,盐城市大丰区丰华街道香榭丽社区新就业群体服务站里,飘散着家常菜的香气。
“跑了一上午,总算能坐下来歇歇,吃口热饭了。”快递员刘杰将电动车钥匙往桌上一放,熟练地为耗尽电的手机插上电源,转身便从微波炉里端出热气腾腾的午餐。“以前只能蹲在车边匆匆扒几口冷饭,现在能坐着舒舒服服吃顿热乎的,这感觉真不一样!”他笑着拧开保温杯,升腾的水汽瞬间模糊了眼镜片。
这个占地不大的服务站,俨然成了城市“摆渡人”的温馨港湾:24小时供水的饮水机、药品齐全的应急药箱、墙角的便民雨具……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都将“小哥友好社区”从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而这,正是大丰区用心织就暖“新”服务网的一个生动切面。以“一杯温水解乏,一处站点暖心”为初衷,大丰区聚焦快递员、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需求,在相关镇(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众多“温暖坐标”。这些站点正从提供基础保障的歇脚地,升级为提供个性化服务、主动赋能的暖心站,全方位守护着城市“摆渡人”的工作与生活。
服务的温度“冬暖夏凉”,核心理念始终如一。回望今年盛夏,“夏日送清凉 法治护权益”活动在东方1号创意小镇驿站、饿了么驿站和京东物流驿站“三站联动”展开。一份份“清凉大礼包”被递到穿梭于街头的“三色骑士”手中,随附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手册》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案例,让政策法规“一看就懂”。通过部门联动、组团服务,定期的职业培训和权益讲座在各个站点开展,只为助力小哥们“留得下、稳得住、发展好”。
当天,在大中街道城中社区新就业群体服务站,一场“爱心义剪”活动吸引了平日里无暇打理发型的外卖员们。推剪起落间,利落的发型让大家顿感精神焕发。
暖流还延伸至他们最牵挂的家人。大丰区部分站点创新引入“四点半课堂”,为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课后托管服务。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传递着城市至深的幸福温度。
未来,大丰区将持续推进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点的“再升级”,通过完善制度建设、畅通诉求渠道,打造“精准服务+常态共治”新模式,让更多奔波的“摆渡人”在忙碌的途中,总有一处灯火可奔赴,总有一个港湾可停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