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大批日本科学家奔赴中国!表面上是为钱弃日,实则背后是何目的?

0
分享至

文丨喜盼晴

编辑丨一池秋水

前言

这几年,只要稍微留意科技圈动态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微妙却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日本科研界正在朝中国流动,而且不是零星流动,而是成建制、成梯队的涌入。

从机器人到材料学,从工业制造到光催化,许多曾经撑起日本工业神话的重量级科学家,如今纷纷选择把晚年、把成果、把团队都带到中国来。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为了钱,毕竟中国待遇好、经费足、环境更新鲜。

日本科研界为何会到这种地步?这些顶尖专家为什么不惜抛弃几十年的根基?中国究竟提供了什么,让他们愿意从“技术输出国”变成“人才输入国”?



日本科学家为何扎堆离开?

如果把日本科研界过去三十年的轨迹画成一条线,那大概是一条从巅峰稳步下滑、再保持低位徘徊的趋势曲线。

日本自己其实非常清楚这个问题,90年代泡沫破裂后,日本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在缓慢衰退,但由于基础太强,衰退的痛感被拖得很长,直到最近十年才暴露得淋漓尽致。

而那些如今选择来到中国的科学家,其实也正是这段变迁的亲历者。



在日本科研体系内部,最先崩掉的东西不是经费,而是未来感。

一个科学家最怕的不是苦、不是累,而是自己辛苦几十年建立的团队、研究方向,在体制收缩的时候被视为“没必要继续投入的对象”。

日本从2000年后频繁提出所谓选择与集中政策,说白了就是钱不够了,要优先投回报快、市场化强的项目,而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原创路线,自然而然就被边缘化。

这对像藤岛昭那样的顶尖科学家而言,是致命打击,他研究的光催化,虽然有极大应用价值,但经济效应需要长线铺垫,不可能立刻赚钱。

而日本官方恰恰就不想再等,这导致很多实验室不是慢慢萎缩,而是被直接砍掉预算,连维持基本运行的经费都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日本高校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科研生态”。

年轻科研人员不愿意进入大学,博士数量急剧下降,老师平均年龄不断攀升,创新活力几乎靠个人激情硬撑。

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如果后备断层,老专家就会承担双倍压力,既要研究,又要维持学科不垮。

这种高压环境连热血青年都顶不住,更别说六七十岁的院士。



而此时,日本经济又连续遭受冲击,债务、通缩、地震、疫情……每一次灾难都会让科研经费再削一刀。

很多教授被迫使用自费科研,甚至用养老金维持实验室日常开支,真正做到了研究靠爱发电。

可当一个国家要求科学家把个人养老金拿出来维持技术路线时,这就不是敬业了,而是体制已经病到骨头里。

退无可退,科学家自然开始寻求出口。



他们看向海外时,发现中国不但愿意投钱,而且愿意投时间,不但给空间,还给尊重,不但要结果,还愿意等过程。

这并不是他们抛弃日本,而是日本先放弃了他们。

钱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深层的是日本科研体系已经无法给予他们想要的未来。与其等在日益紧缩的体系里被边缘化,不如去一个能让研究继续活下去的地方。

中国恰好在这个节点上,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那些离开日本的人,到底在中国得到了什么?

外界常常以为这些科学家来中国,是因为“薪水比日本高”,这种说法确实简单易懂,但远远不够解释问题。

对一个做了几十年科研、拿遍荣誉的人来说,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能让智识继续生长、能让科研落地成真、能让团队被看见的地方。

福田敏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个被誉为“机器人学界顶尖专家”的老教授,在日本明明也待在名校,却遭遇理念不合、路线被压制。

日本学术界的保守众所周知,谁的方向更主流、谁更符合政府所需,谁就能得到更多资源。福田敏男的理念偏向前瞻,不够实用化,自然不被优先对待。

于是他转身选择中国。



北京理工大学给他提供的不是简单的职位,而是重新开始的权利。

给他实验室、给他团队、给他足够的资金,把他几十年的学术未竟之路重新点亮,这是他在日本等不到的。

藤岛昭更不用说,他的光催化技术震惊世界,但在日本却遭遇经费缩水、路线被冷落。

他带着整个团队来到上海理工大学,不是为了安享晚年,而是为了继续推动光催化的边界。

而中国给他的支持是什么?独立研究机构、先进设备、持续资金、自由探索权,以及最重要的,愿意和他一起做长线研究的年轻人。

这点几乎是所有日本科学家来华后最深刻的感受,中国的年轻科研人员是真的还想做事。

他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奔着成果、奔着突破、奔着解决问题而去,这种蓬勃的能量,是日本年轻人已经很难再展现出来的。



至于远藤常博,他更像是产业界的典型案例。

日本制造业曾经横扫全球,但如今连企业界都在缩减研发投入,导致一些关键技术无法突破。

他的正弦波控制技术在日本属于“被看见但不被重视”的地位,企业愿意赚钱,但不愿意为长期技术发展投入成本。

中国企业不一样,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追赶”向“突破”转型的阶段,任何核心技术都是香饽饽。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愿意花钱、愿意培养团队、愿意把技术吃透,而不是浅尝辄止。

远藤常博来到中国,等于让中国家电产业在驱动技术领域直接跳过了多年积累,实现自主可控。



这些科学家在中国得到的,绝不仅仅是薪酬,而是三样更珍贵的东西,一个愿意听他们说话的地方,一个愿意支持他们做事的地方,一个愿意让他们的技术继续活下去的地方。

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这比钱更重要。



中国为何能吸引 5.7 万日本科技人才?

很多人只看到日本科学家来中国,却没有意识到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件更大的事,中国科研环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一年两年砸钱砸出来的,而是二十多年持续投入、政策改革、体制调整、产业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中国的战略定力,当日本在选择与集中时,中国在厚积薄发。

从“863”“973”到“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再到近年的各类科研支持项目,中国走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路,长期投入、不急回报、耐心培养。

中国深知基础研究是“压不出成果”的,需要依靠时间堆、人才堆、设备堆,而中国愿意做这件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其次是中国的科研体系,更“活”。

日本科研界的问题在于老化、僵化,中国的问题曾经是起点低。

但如今,随着大量年轻科研人员成长、中国大学快速崛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验室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变成了全球科研体系里最具活力的地方。

科学家在中国能真正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生气,实验室灯光可以亮到凌晨、学生愿意主动做实验、新课题可以迅速启动、设备可以随时升级。

这种效率和生命力,是科学家最看重的,也是日本目前难以复现的。



第三是市场规模。

很多技术在日本得不到应用机会,但在中国却能一试即用。

产业规模大、试验空间广、企业愿意尝鲜,使得科研成果能更快走向市场。

这对科学家是极大的吸引力,因为他们能看到自己的研究不再被搁置,而是能真正改变行业。



第四是生活质量。

别笑,这其实非常重要。

在日本医疗贵、养老金削减、物价上涨,而中国对老科学家的医疗、住房、生活照顾做得非常细致,给他们的不是当外来劳动力的待遇,而是真正的尊重。

这不仅让他们生活无忧,更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安全感。

当一个国家愿意把顶尖人才当国宝对待,而不是当预算负担时,人才自然会流向那里。

所以日本科学家来中国,不是巧合,而是趋势。

不是个人选择,而是时代选择。



结语

科学家流动本是正常现象,但当一个国家出现大规模人才外流,就意味着其内部系统已经出现结构性问题。

日本科学家涌向中国,是经济衰退、科研缩水、创新乏力、体系老化共同造成的结果,而中国之所以能接住这批人才,是因为二十多年打下的科研基础终于到了收获期。

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吸人才能力强”,有人说是“日本撑不住了”,但这两句话其实都对。

未来,日本还会有更多科研人员、产业工程师、技术骨干选择来到中国发展,因为这里正进入一个属于科学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而中国也将因为这些外来力量,与自身的人才力量一起,推动科技体系走向更宽广的未来。

这股趋势不会止步于现在,而会继续加速,并最终深刻改变东亚科技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从11月份开始,国内或将迎来4大降价潮,建议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从11月份开始,国内或将迎来4大降价潮,建议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猫叔东山再起
2025-11-19 13:00:03
Gemini 3中文测评结果发布:首超GPT-5 全球第二

Gemini 3中文测评结果发布:首超GPT-5 全球第二

快科技
2025-11-19 22:08:03
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高应云、江建华、杨桦提起公诉

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高应云、江建华、杨桦提起公诉

大象新闻
2025-11-19 16:22:04
套现356亿全身而退,潘石屹夫妇狠狠给美国房地产上了一课

套现356亿全身而退,潘石屹夫妇狠狠给美国房地产上了一课

林子说事
2025-11-16 05:26:48
全红婵爸妈也没想到,别墅刚封顶,一家人就走上了大衣哥的老路

全红婵爸妈也没想到,别墅刚封顶,一家人就走上了大衣哥的老路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1-20 05:46:08
官媒亲宣!46岁邓超再破天花板,全家移民传闻5个月前就真相大白

官媒亲宣!46岁邓超再破天花板,全家移民传闻5个月前就真相大白

春秋论娱
2025-11-20 07:16:13
俄罗斯领空已禁止日本航空飞行,如果中国也禁飞,看它怎么去欧洲

俄罗斯领空已禁止日本航空飞行,如果中国也禁飞,看它怎么去欧洲

我心纵横天地间
2025-11-18 20:07:05
徐璐的也这么大了吗

徐璐的也这么大了吗

陈意小可爱
2025-11-19 10:46:23
“95后”留学女生遭遇“套路贷”陷阱:13万借款被恶意垒高至1260万,抵押近千万房产还债

“95后”留学女生遭遇“套路贷”陷阱:13万借款被恶意垒高至1260万,抵押近千万房产还债

红星新闻
2025-11-18 22:58:15
外媒: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夜间袭击

外媒: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夜间袭击

参考消息
2025-11-19 21:57:10
解放军警告日本:高市早苗再不明白就让你明白明白

解放军警告日本:高市早苗再不明白就让你明白明白

极目新闻
2025-11-19 18:15:42
黑色幽默!电诈园区办公室中文标语,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黑色幽默!电诈园区办公室中文标语,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麦大人
2025-11-06 08:32:30
刀口朝外!广东网友反映作业车现“夺命镰刀”,多方回应→

刀口朝外!广东网友反映作业车现“夺命镰刀”,多方回应→

广东吃喝玩乐
2025-11-19 12:06:32
2025 年如何找到一台「理想」的笔记本电脑?聊聊我的体验与经历……

2025 年如何找到一台「理想」的笔记本电脑?聊聊我的体验与经历……

少数派sspai
2025-11-19 12:28:06
女子100米栏吴艳妮获亚军,名气大于实力:或终生无缘全运会冠军

女子100米栏吴艳妮获亚军,名气大于实力:或终生无缘全运会冠军

姜大叔侃球
2025-11-19 22:49:16
新华时评丨高市开历史倒车必将失败

新华时评丨高市开历史倒车必将失败

新华社
2025-11-19 20:58:01
“替日洗白、放弃国籍”,口出狂言的赵立新,终于得到应有的报应

“替日洗白、放弃国籍”,口出狂言的赵立新,终于得到应有的报应

博览历史
2025-09-15 20:08:02
1949年,在北平不愿跟傅作义起义的李文和石觉,他们的下场如何?

1949年,在北平不愿跟傅作义起义的李文和石觉,他们的下场如何?

博览历史
2025-11-18 23:28:44
利雅得锦标赛:8强诞生,丁俊晖、火箭双双惨败,1/4决赛对阵出炉

利雅得锦标赛:8强诞生,丁俊晖、火箭双双惨败,1/4决赛对阵出炉

越岭寻踪
2025-11-20 06:46:17
"最丑"模特冠军后续!全身赘肉拿第一,主办方否认冠军带资进组

"最丑"模特冠军后续!全身赘肉拿第一,主办方否认冠军带资进组

乌娱子酱
2025-11-19 17:40:20
2025-11-20 08:27:00
元爸体育
元爸体育
日常美食分享,懒人必备
212文章数 124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头条要闻

日本首次出口具有杀伤力武器 专家:危险信号

头条要闻

日本首次出口具有杀伤力武器 专家:危险信号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史林子出轨对方前妻放锤!

财经要闻

重磅!中金公司拟收购东兴与信达证券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教育
房产
手机
健康
家居

教育要闻

高考选科时候这样做更靠谱!

房产要闻

29.4亿!海南“地王”片区,要卖超级宅地!

手机要闻

OPPO Find X9系列海外卖爆!销量接近上代2倍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家居要闻

水岸美学 书香人文生活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