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班高峰期,52岁的李大叔慢悠悠挤进了地铁。他一边揉着后背隐约刺痛的皮肤,一边苦笑:“老了,腰间盘又犯了。”可谁能想到,几天后,李大叔的背部竟密密麻麻出现了水泡,医院确诊:带状疱疹。
这一消息让家人和同事都极为吃惊,因为李大叔生活规律,从不熬夜,身体向来健康。“我平时不抽烟喝酒,也没生过什么大病,怎么就突然中招了?”李大叔疑惑不解。这种病难道真的是无缘无故就找上门?
![]()
事实上,像李大叔这样没有明显诱因就患带状疱疹的人并不少见。但实际调查发现,带状疱疹背后,往往藏着4大触发因素,这些因素常常被忽视。
到底有哪些误区?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选中”?请跟随今天的文章,一起揭开带状疱疹的真相,尤其是第3个诱因,许多人都未曾察觉。
带状疱疹为什么会悄然出现?专家揭示背后的科学机制
许多人觉得,带状疱疹遥远而神秘,是罕见的“倒霉病”。其实,每个人体内几乎都潜藏着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多数人在孩童时感染水痘后,病毒“潜伏”在身体神经节内,宛如沉睡中的“小怪兽”。
![]()
但为什么有的人等几十年后突然“被唤醒”?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专家指出:关键就在于免疫力的监控能力。当免疫力减弱,或者遇到其他特殊诱因,病毒就会“趁虚而入”,沿着神经大规模复制,导致皮肤红疹和刺痛。
中国皮肤性病学会的流行病学数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带状疱疹发病概率高达20%,明显高于青年人。美国疾控中心(CDC)也指出,每年带状疱疹发病人数约占成年人总数的2%-3%**,绝大多数患者之前并没明显诱因,只是被自身的生活“悄悄选中”了。
其本质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多种因素协作下的“结果”。
坚持健康习惯却依然“中招”?带状疱疹的4个常见原因,你中招了吗?
免疫功能下降
最常见、最关键的诱因就是免疫力减弱。无论是慢性疲劳、压力大、年龄增大(尤其是50岁以后),还是部分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都可能让体内病毒失去抑制,重新活跃。近期《中华皮肤科杂志》回顾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约38%在发病前有近期劳累和压力过大史。
![]()
不良睡眠习惯和精神压力
很多患者在发作前,都经历过一段“作息紊乱”的时光。长时间熬夜、失眠、夜班,或突发重大情绪波动,会显著提升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这是因为失眠与慢性精神压力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和免疫调节功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慢性睡眠障碍者带状疱疹发生率提升了12.6%。
慢性基础病未控或免疫抑制治疗
糖尿病、肿瘤、类风湿患者,或接受过长期激素、化疗、放疗治疗的群体,免疫屏障薄弱,带状疱疹风险是普通人的2-5倍。而很多人并未将自身疾病与带状疱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盲区。中华医学会统计显示,65%的肿瘤治疗患者中,至少有1次发作带状疱疹的经历。
![]()
外伤、过度疲劳或近期感染
表面看似小事的“皮肤擦伤”“拔牙”“重感冒”等,也能成为诱发带状疱疹的“导火索”。尤其在气候骤变、频繁加班或生病恢复期,抵抗力一低,病毒很容易趁虚而入。英国医学期刊(BMJ)数据显示,重感冒后两周内的带状疱疹发病概率提升约15%。
透过这些诱因不难发现,带状疱疹更多是“积劳成疾”,不是天降横祸。关键是你平时的隐形健康隐患,正慢慢酝酿“爆发点”。
如何降低风险?专家建议这样做,帮助预防和改善带状疱疹
保持良好作息与心理状态
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学会规律作息,增强压力管理(冥想、适当运动、交流畅谈),有研究证明,这样能让免疫细胞活性提升8%-12%。
![]()
控制慢性疾病、积极就医复查
假如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一定要按医嘱持续管理、定期体检。任何长期用药、肿瘤合并症患者,都要提前与医生沟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数据统计显示,基础病管理到位者,带状疱疹风险可下降近28%。
及时补种带状疱疹疫苗(高危人群推荐)
对于50岁以上,或有反复发作史、慢性免疫疾病的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目前权威指南建议的预防措施。中国疾控中心指出:疫苗可有效降低新发带状疱疹风险,保护效果达约70%。
科学饮食与规律锻炼
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优质蛋白,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合个人体能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等),这些都能让你的机体防护力节节攀升。
![]()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年第54卷带状疱疹专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老年人带状疱疹预防与治疗建议》 《带状疱疹疫苗学进展及应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