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探月工程的下一个战略重心,并非继续深耕月球背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神秘的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
2
那里是宇宙中罕见的极寒禁地,已有约40亿年未曾接触阳光,环境温度可低至-240℃,几乎逼近绝对零度。
3
按照计划,2026年嫦娥七号将携带具备飞行能力的六足机器人先行探路;随后在不久之后,嫦娥八号任务将组织由多个智能机器人组成的“施工编队”接续登场。
4
这一片深藏于永恒黑暗中的区域,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竟能促使中国连续部署两轮高规格无人探测行动?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5
追寻水的踪迹
6
自人类首次仰望星空起,便梦想着走出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而要实现这个宏愿,水资源无疑是维持生命与支撑长期驻留的核心要素。
7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科学家始终未能在地外天体上找到确凿的液态水或固态水证据。
8
转机出现在1998年,美国的一次月球飞掠任务检测到大量氢元素信号。
9
科研人员据此推断:这些氢极有可能来源于水分子分解后的残留物,且总量或高达数亿吨!这一发现点燃了人类对月球水资源的新希望。
![]()
10
2022年,我国嫦娥五号成功采回珍贵月壤样本,研究结果明确显示,月球曾经经历过含水的地质演化过程。
11
两年后,国内科研团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证实当前月球表面仍存在稳定形态的水,它们以吸附态附着于月壤颗粒表面,或封存于微小岩石裂隙之中。
12
若未来能实现就地取材式开发,通过电解技术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不仅能为宇航员提供呼吸所需气体,还可作为火箭燃料的重要来源,大幅降低深空探索的成本门槛。
![]()
13
那么,这些弥足珍贵的水究竟源自何处?
14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界提出了三种主流假说。
15
第一种来源被认为是太阳风的作用。
16
太阳持续释放出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其中富含氢离子,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轰击月球裸露的地表。
![]()
17
当这些高能氢离子撞击矿物晶格中的氧原子时,如同微观层面的碰撞反应,逐步合成出羟基甚至完整的水分子结构。
18
尽管单次反应产量极低,但历经数十亿年的累积效应,足以形成可观的水储量。
19
第二种可能性来自彗星与富水小行星的输送。
![]()
20
在太阳系形成早期,频繁发生的天体撞击事件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资源补给。
21
每当一颗富含冰质物质的彗星撞向月球,其携带的冻结水便被直接注入月表,成为原始水资源的一部分。
22
虽然这类撞击造成了遍布全球的环形山地貌,但也悄然为月球播下了生命的种子。
![]()
23
第三种理论则指向月球自身的内部活动。
24
在月球诞生初期,内部岩浆剧烈翻涌,火山喷发频繁发生。
![]()
25
在此过程中,大量水蒸气随其他挥发性气体一同被释放至太空边缘。
26
部分水汽未能完全逃逸,反而在低温环境下凝结沉降,最终沉积于地势较低的区域。
27
考虑到月球缺乏大气层防护,引力也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这些水是如何历经漫长岁月而不彻底消散的呢?
28
谜底就隐藏在其两极那些终年不见天日的角落——永久阴影区。
![]()
29
这些区域位于极地陨石坑底部,由于月球自转轴倾角极小且周围高地环绕,阳光永远无法直射其中。
![]()
30
在接近-230℃的极端低温下,水分子的热运动几乎停滞,只能以固态形式长期封存。
31
即便偶有分子获得足够能量试图逃逸,微弱的月球引力仍可将其重新捕获。
32
这种天然形成的“冷阱”机制,宛如一座跨越时间的冷冻仓库,使月球成为太阳系中最理想的远古水冰保存地之一。
![]()
33
六条腿的月球探险家
34
面对如此恶劣且未知的环境,传统轮式巡视器显然难以胜任探测任务。为此,中国科研团队另辟蹊径,研发出一款专为极端地形设计的六足行走机器人。
35
该机器人采用三足交替前行的步态模式,始终保持三个支点构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
![]()
36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稳定性优先,使其即使在布满碎石、斜坡陡峭的月面环境中也能稳健行进。
37
相较于四足构型,六足系统在复杂地形适应性、负载能力和抗倾覆性能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38
不过,让六只机械腿协调运作并非易事。
39
研究人员必须攻克包括步态规划、重心控制、传感器融合以及故障冗余处理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
40
在正式执行登月任务前,这款六足机器人已在地球上开展了多轮实地测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41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它搭载高精度AI视觉系统,完成了对山西应县木塔的无接触三维建模工作。
![]()
42
在南极洲的极寒荒原上,它承担起物资运输与地形勘测任务。
43
气温低至零下数十度的严酷条件对人类而言是生存极限,却只是它日常作业的标准场景。
44
配备专用耐低温电池模块,可在极端气候中持续运行六小时以上。
45
每一次地面演练都在为未来挑战月球深渊打下坚实基础。
![]()
46
月球使命:深入永恒的黑暗
47
预计于2026年发射的嫦娥七号任务中,这台六足机器人将以“飞跃探测器”的身份踏上征程。
![]()
48
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科学冒险。
49
设想未来的某一天,在月球南极某个巨大陨石坑的边缘,机器人缓缓展开六条金属肢体,朝着下方那片亿万年来从未被光照亮过的幽暗谷底稳步下行。
![]()
50
在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它依赖激光雷达、红外成像与惯性导航系统联合定位,利用特制旋转钻具深入冻土层采集冰壤混合样本。
51
完成取样后,机器人将密封容器带回坑口,交由轨道器或着陆平台进行初步分析与数据传输。
52
它的核心目标是绘制一张详尽的水冰空间分布三维图谱,为后续建设月球科研站提供选址依据。
53
这项任务充满不确定性。
54
月表遍布尖锐玄武岩碎片和深度不一的沟壑,机器人的关节与足端极易受损。
![]()
55
但六足结构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即使失去一两条腿,其余肢体仍可通过算法调整步态,继续执行任务。
56
即便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机器人在黑暗深处永久失效,其残骸也将成为一个精确的地理坐标标记,犹如一座沉默的灯塔,指引后继者安全抵达。
57
这款机器人的应用前景远不止局限于月球。
![]()
58
放眼整个太阳系,无数星球都等待着它的到来。
59
火星表面纵横交错的峡谷、绵延起伏的沙丘与陡峭山坡,常常令轮式 rover 陷入困境,而六足机器人却能灵活跨越障碍,拓展探测边界。
![]()
60
木卫二欧罗巴厚厚的冰壳之下,可能埋藏着比地球海洋更深的液态水世界;
61
土卫六泰坦拥有浓厚氮气大气与流动的甲烷河流,是目前已知最接近早期地球环境的天体。
62
这些对人类而言遥不可及的异星秘境,恰恰是六足机器人施展本领的理想舞台。
![]()
63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投入巨额资金开展探月工程,除了满足科学好奇心之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何实际意义?
64
事实上,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早已悄然渗透进日常生活。
65
北京地铁部分站点所采用的智能温控系统,其原型正是源自航天器热管理技术;
![]()
66
人们脚上穿着的舒适运动鞋,其缓震鞋垫材料很可能脱胎于宇航服柔性关节的研发成果;
67
医院里使用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许多核心技术源于卫星遥感与空间监测技术的衍生应用。
68
此外,太空微重力环境为新型材料的合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验平台。一些在地球重力场中难以均匀混合的合金材料,在失重状态下可实现完美融合。
![]()
69
这些在轨制造的先进材料有望催生新一代电子器件、能源装置乃至建筑结构的革命性升级。
70
当人类真正实现在月球或其他星球建立可持续基地的那一天,当我们能够常态化深入探索太阳系深处,谁又能预料还会诞生多少颠覆性的科技奇迹?
71
也许下一次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明,就孕育在遥远月球基地的实验室之中。
![]()
72
结语
73
在航天工作者的眼中,深空探索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文明延续的使命。通过持续不断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人类终将跨越星球间的距离,亲历千姿百态的宇宙奇观,不断拓展认知与存在的边界。
74
这份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心,这份渴望将文明火种播撒至星辰大海的壮志豪情,或许才是深空探测赋予全人类最为深远的精神馈赠。
![]()
75
参考文献:1.新京报-2025-10-21——《月球水从哪里来?这一重要发现开辟新思路》2.人民日报-2024-07-24——《我国科学家在返回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3.科技日报-2025-04-27——《六足机器狗成应县木塔“守护者”能够实现全程零接触保护》
![]()
76
![]()
77
![]()
7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