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初的柏林,到处都是灰白的尘土和焦糊味。
城市刚刚停火,街上没什么人。
偶尔能看到几个身影,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废墟中翻找东西,或者只是默默走着。
那时候,谁也不想多说话。
在一条已经看不出原貌的街角,有一间还算完整的公共厕所。
砖墙斑驳,门上还有弹孔。
![]()
里面光线很差,水管也时不时滴水,地上湿漉漉的。
几个德国妇女正挤在里面,有的坐着,有的靠着墙,神情疲惫又警觉。
她们不是来方便的,只是临时找个地方歇一歇——街上太乱,谁都不敢久待。
就在这时候,门“砰”地一声被推开了。
几个穿着苏军军装的人走了进来,步子重,靴子踩在地上发出嘎吱声。
那一瞬间,厕所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
有人愣住,有人开始往后退。
下一秒,有人尖叫了:“Soldat!”(士兵!)
尖叫像是引爆了什么。
其他人也跟着惊慌失措,有人扑向角落,有人跌倒在地,还有人直接冲出门去。
混乱中,那几个“士兵”站在门口,愣住了。
她们其实是苏联的女兵。
![]()
领头的那个摘下了钢盔,露出一头短发和满脸疲惫。
她试着用德语解释:“Wir sind Frauen. Soldatinnen.”(我们是女性,女兵。)可声音太小,很快就被慌乱盖了过去。
这事儿最后是一个德国警察收场的。
他听到喊声赶来,一身旧制服,手里拿着警棍。
他推门进去,看到一群惊慌的妇女和几个神情复杂的“士兵”。
有妇女一边指着苏联女兵,一边语无伦次地控诉。
![]()
女兵们只能一个个摘掉钢盔,出示证件,说话尽量慢,尽量清楚。
警察看了一圈,皱着眉点了点头,然后挥了挥手,示意没事了。
人群慢慢散开。
有人还回头看了一眼,脸上还是惊魂未定的样子。
这是一桩没人预料到的插曲,却不是毫无征兆的偶发事件。
那时候的柏林,刚刚经历了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
苏军从塞洛高地一路打进来,打到城市核心。
两百多万苏军士兵,几千辆坦克和飞机,几乎倾巢而出。
街道塌了,楼房炸了,老百姓躲了又躲,最后还是被战火追上。
苏联女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城的。
说起来,这些女兵也不是刚参军的。
很多人从1941年就上了战场。
![]()
那年德军突然袭击苏联,前线兵员伤亡惨重,部队开始大规模招募女性。
不到两年,苏军里就有了80多万名女兵。
她们不是搞后勤、打杂,而是真刀真枪地上阵。
狙击手、通讯兵、坦克驾驶员、飞行员,样样都有。
有个叫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的女狙击手,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一共击毙了309名敌人。
她去过美国,在白宫见过罗斯福太太。
![]()
还有个叫玛丽亚·奥克佳布尔斯卡娅的女坦克手,丈夫死后,她把积蓄捐出来给国家换了一辆T-34,亲自开上前线。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这些人,平时穿着和男兵一样的军装,剪短发,扛枪,睡战壕,吃罐头。
生理期来时没卫生巾,用布条凑合,打完一仗裤腿上常常是血。
可没人喊苦。
那会儿,没人觉得自己是“女性兵”,只有“红军战士”。
![]()
可问题是,柏林的德国妇女不知道这些。
对她们来说,苏军是敌人,是复仇者。
在苏军进城前,很多人就听说了各种传言,说红军来了会强奸、会杀人、会抢东西。
这些传言有些是真的,有些是纳粹散布的。
但无论真假,恐惧是真实的。
英军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在《柏林:1945年的陷落》一书中提到,仅柏林一地,大约有10万名女性在占领初期遭遇性暴力。
![]()
那是战争最黑暗的一面。
即使苏联高层下令禁止,下面的执行也非常有限。
纪律一旦垮了,想拉回来太难。
所以,当那几个穿着军服、扛着枪的女兵走进厕所时,德国妇女的第一反应不是“她们是女人”,而是“又来了”。
那种恐惧,是条件反射。
跟性别没关系,跟外貌也没关系,是战争在她们心里留下的影子。
![]()
苏联女兵其实也明白这一点。
后来她们在营地里聊起这事,有人苦笑着说:“我们打了一路,打到德国,最后连上个厕所都要解释‘我是女人’。”
这种尴尬不是一次两次。
占领初期,她们常常被误认,尤其是在澡堂、商店、甚至临时医院。
有时候她们主动示好,给德国孩子一块糖,对方家长却赶紧把孩子拉走。
她们不是不知道原因,只是无奈。
![]()
战争结束后,这些女兵回到苏联,迎接她们的不是鲜花,也不是掌声。
很多人被要求脱下军装、收起勋章,回到“女人该有的位置”。
有人想继续工作,却被用人单位嫌弃“太男人”。
有人在婚礼上被亲戚问:“你当兵那几年,是不是早就找好对象了?”还有人干脆不提自己的军旅经历,当做从没发生过。
有个女兵回忆说,她当过狙击手,打过仗、受过伤,可回家以后,邻居看她的眼神像是在看“不正经的人”。
她说:“那几年,好像白活了。”
![]()
还有个细节很刺人。
那场厕所风波之后,那个曾经尖叫的德国妇女,几年后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完了,后来才发现她们是女兵。
我真想说声对不起,可我说不出口。”
参考资料:
安东尼·比弗,《柏林:1945年的陷落》,中信出版社,2009
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我是狙击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5
玛丽亚·奥克佳布尔斯卡娅相关档案,俄罗斯国防部军事档案馆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战争的非女性面孔》,九州出版社,20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