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多次被监管部门约谈,携程集团在第三季度依然交出了一份堪称“炸裂”的财报。
11月18日,携程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在营收和利润两大核心指标上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携程本季度净收入达183亿元,同比增长16%;归母净利润约199亿元,同比增长192.6%;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约63.46亿元,仍然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
高利润背后,是高利润率的支撑。第三季度,携程毛利率高达81.7%,非通用会计准则经营利润率33.4%。这一利润表现,在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中,也是凤毛麟角。
就在两个月前,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刚因"利用技术手段限制商家定价权"对其进行行政约谈;在此之前,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集中约谈包含携程在内的等五家涉旅平台企业,对相关平台企业可能存在的实施“二选一”、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订单生效后毁约或加价、价格欺诈、哄抬价格等问题进行了通报。短短45天内,携程遭遇两次监管警示,且均聚焦价格操控与竞争限制。
这份财报清晰地表明,尽管面临监管压力和市场竞争,携程的“印钞”能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持续增强。
“约谈”阴影下的增长逻辑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携程因其在捆绑销售、大数据杀熟、退改签费用过高等问题,多次被消费者协会和市场监管部门约谈。这些负面消息一度让外界对携程的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度产生担忧。
然而,财报数据却描绘了另一番景象。其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境游与入境游双重爆发: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携程在国际业务上投入重金,收获了丰厚回报。第三季度,携程出境游和入境游的预订量同比增幅均超过100%,成为拉动增长的最强劲引擎。尤其是在亚太、欧洲等热门目的地的布局,使其牢牢抓住了高端游客和商务旅客的需求。
2. 高附加值业务的“钞能力”:尽管基础的机票、酒店预订业务竞争激烈,利润微薄,但携程通过在打包旅游套餐(Vacation Packages)、商旅管理、会员订阅服务等高附加值产品上的深耕,成功提升了客单价和用户粘性。这些业务的利润率远高于标准化产品。
3. 下沉市场与本地服务的渗透:除了高端和国际市场,携程通过对同程艺龙等平台的整合与协作,加速渗透国内的低线城市市场。同时,“机票+酒店”、“景点+美食”等本地化生活服务的组合拳,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流量和收入。
争议与利润并存:商业模式再审视
携程的高利润背后,其商业模式也再次引发讨论。
一方面,作为连接B端(航空公司、酒店)和C端(消费者)的平台,携程通过强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其庞大的用户数据、先进的动态定价算法和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是其高效盈利的基础。
另一方面,多次被约谈也暴露了其商业模式中的“灰色地带”。例如,在预订流程中默认勾选保险、接送机等服务的“捆绑销售”,虽然经过整改已更为规范,但相关服务带来的佣金收入依然是其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质疑也从未停歇,尽管携程多次否认,但利用用户画像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能力,无疑是其提升利润率的重要手段。
如何在追求高增长和高利润的同时,彻底解决消费者长期诟病的问题,真正做到合规经营,是携程管理层必须持续面对的课题。
免责声明:本号原创文章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内容仅供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信息和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及公开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