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一场中俄高层会谈,在莫斯科低调展开,紧接着,俄罗斯驻比利时大使馆发布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公告,反对欧盟试图将被冻结的30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转交乌克兰。通告中直接使用了“强占”“抢夺”这样的字眼,毫不遮掩俄方的愤怒。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俄代表团在莫斯科的会谈也明确表达反对单边制裁的立场,并提出加强贸易与资产保护合作的具体方向。这让外界不禁开始重新审视中俄关系的走向。中俄没有结盟,为什么却能形成如此一致的步调?俄方通告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现实困境与战略信号?
![]()
在这场被称为“杭州-莫斯科双城记”的高频互动中,中俄高层在半个月内完成了互访:先是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问中国杭州,紧接着中国代表团回访莫斯科。
看似是一次外交礼节,实则是战略层面的连贯动作。会谈时间定在11月12日至13日,内容涵盖能源合作、本币结算、资产保护等多个关键议题。
![]()
现场照片显示,双方气氛融洽,笑容自然,握手有力,并非作秀,而是实打实的合作落地。这场会谈没有签署任何军事条约,也没有发表高调联合声明,只有一组数字和一份全球公告,让人不得不正视中俄之间“不结盟但互信”的真实状态。
2025年前10个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能源贸易占比高达45%。“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更是在一年内翻了一番,前10个月超过300亿立方米。
![]()
更有意义的是,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经达到68%,大幅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项变化对于俄方来说,无疑是对抗金融制裁的“保护罩”,而对于中方而言,则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进展。
中方代表在会谈中明确表示,反对任何违反国际法的单边制裁和资产没收行为。俄媒将这句话加粗登上了《消息报》的头版。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中,这种公开表态的分量不言而喻。
![]()
俄副总理切尔内申科在会后举出一份清单,详细列出了被西方国家冻结的俄资产明细。单是德国,就冻结了120亿欧元俄方能源收益,这些本应用于购买医疗设备和粮食。
与此同时,美方依据《通胀削减法案》已将两家俄能源企业的海外账户强制划转资金,声称用于“支持乌克兰”。俄方对此的态度是:这不是制裁,这是赤裸裸的财产掠夺。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俄此次会谈达成建立“跨境资产保护协作机制”的共识。目的非常明确——为两国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和金融安全保障。
![]()
通告的核心内容一共三条:重申“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国际法基本原则;警告各国警惕“制裁泛化”带来的全球金融风险;宣布两国将联手推动资产保护和本币结算机制。
很多西方观察家没想到,这场会谈没有联盟条约,却能引发如此大的波澜。其实早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多次公开表态时,就已经为这场会谈定下了基调:中俄合作“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不设上下级”。
![]()
中俄没有军事条约,但合作却不断深化。原因就在于双方结构互补: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强国;中国制造业世界领先,俄罗斯轻工业相对薄弱。这种互补,让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实现稳定双赢。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文化输出在俄罗斯成为缓和社会情绪的“软力量”。国漫、网文、影视剧在俄社交平台上热度居高不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稳定作用。
![]()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不断施压,冻结俄资产、切断金融通道、下架俄文化内容、断供技术设备。而中方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支撑与政治默契,给俄方带来“雪中送炭”的实感。
中俄合作的核心逻辑很简单:你有我需要的资源,我有你离不开的市场。不靠喊口号,也不模仿西方那种“要么你是盟友,要么你就是敌人”的阵营逻辑。
中方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与俄罗斯加强合作,是为了增强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抗压能力,不是为了对抗谁,也不是为了在地缘政治中选边站队。
![]()
西方媒体一边炒作“中俄结盟威胁论”,一边又因中俄“不结盟”而焦虑。因为只要没有军事条约,他们就无法给中俄贴上“军事威胁”的标签。而中俄正通过实际成果证明,不结盟照样可以开展深度合作。
这场会谈也展示了中俄之间的战略信任。中方不会被俄方拉进冲突泥潭,俄方也不会用合作要求中方站队。这种互不干涉的默契,才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
![]()
在国际局势越发复杂的背景下,中方不急于拉帮结派,更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坚持不结盟,是中国一贯的外交传统,也是现实利益的最优选择。
如果中俄真签了军事同盟,不仅会坐实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还极可能让中国陷入“次级制裁”的陷阱。中欧贸易额每年仍然超过8000亿美元,与美贸易也接近6000亿美元。中方要维护自身发展利益,就必须在外交上保持灵活与独立。
![]()
这才是中俄“不结盟但互信”的最大价值——合作可以深,关系可以近,但每一方都能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中俄代表在会谈结束后共同参观了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中俄关系展”。展柜里陈列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的合作成果,从边界谈判纪要到能源项目模型,记录下两国关系的演变轨迹。
这场没有大张旗鼓的会谈,没有红地毯,也没有唱高调,但却实现了实质性成果。不仅稳住了中俄贸易局势,也给世界另一种选择:不靠联盟,不搞对抗,照样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回应中俄会谈时辩解称,冻结俄资产只是“临时措施”,用于“战后重建”,却拿不出任何国际法依据。美国白宫则公开表示,中俄合作正在“破坏”西方制裁体系。
数据显示,俄罗斯今年GDP预期增长2.1%,远高于年初西方机构预测的-1.5%。中俄贸易正是拉动俄经济的重要引擎。事实胜于雄辩,合作的成果已经在数据中显现。
![]()
西方真正担心的,不是中俄结盟,而是它们不需要靠结盟就能稳步前行。这打破了他们用联盟维系霸权的旧思维,也让世界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中俄的“不结盟模式”,正在用行动告诉世界,良好的国家关系可以建立在互利基础上,而不是靠阵营划线。
这次中俄会谈,虽然没有签军事协议,也没有全球直播,但它在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是对谁的挑衅,而是对未来合作模式的一种探索。
![]()
莫斯科的初冬寒意渐浓,但中俄之间的合作热度却在不断升温。面对西方制裁的围堵,中俄用“不结盟却互信”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这是一种不靠阵营、不靠条约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是动荡时代下最值得珍惜的稳定力量。
信息来源:
[1]俄媒:俄总理米舒斯京抵达中国,将出席中俄总理第30次定期会晤 观察者网
[2]李强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中国新闻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