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十几年前逛商场最凡尔赛的事,就是拿着外婆家的等位号码牌,在人山人海的候餐区里排上几小时。
当年广州首店开业时的盛况,至今想来仍觉夸张。
下午三点刚过,店门口就排起七八十人的长队,3小时起步的等待成了标配,连赌王家千金都要乖乖加入排队大军。
那时候的朋友圈,一半是外婆家的打卡照,一半是吐槽排队太久的抱怨,能吃上一顿,比喝到限量款网红奶茶还值得炫耀。
![]()
可如今再提起外婆家,人们会说,这不是家随处可见、人均几十块的家常菜馆吗,怎么还当过网红?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家在广州扎根近10年的首店,已悄悄关门谢客。
一边是北京烤匠排队8小时、黄牛票炒到300元的疯狂,一边是外婆家等初代网红接连闭店的落寞。
同样是网红餐厅,为何有的仍在风口,有的却扛不住10年考验?
01
外婆家能成为第一代网红餐厅鼻祖,绝非偶然,它精准踩中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消费痛点,用一套“组合拳”打通了市场。
那时候的年轻人,刚步入社会,口袋不算富裕,却渴望体面的社交场景。
街边小馆便宜但缺氛围,拍不了朋友圈;高端餐厅环境好,价格却让人望而却步,一顿饭要花掉半个月工资。
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敏锐捕捉到这种需求,打出“30%产品+40%环境+30%服务”的经营策略,刚好填补市场空白。
环境上,外婆家打破连锁餐厅千篇一律的装修,每家门店都有独特设计。
要么文艺小资,要么复古怀旧,灯光、摆盘透着精致感,完全契合年轻人的打卡需求。
![]()
更关键的是,门店全开在城市核心商圈的高档商场,自带高端滤镜,让消费者觉得有面子。
价格上,外婆家堪称性价比之王,人均50元就能点满一桌,吃饱吃好还不心疼。
这种“高档商场里的平价餐厅定位,让年轻人花小钱享受到高端餐厅的仪式感,满足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消费心理。
服务上,外婆家也毫不敷衍,服务员响应及时、态度热情,候餐区还提供茶水、零食和游戏,缓解排队枯燥。
这种全方位体验,让排队从“负担”变成“值得”,甚至成为社交符号,为一顿饭排几小时队,本身就是朋友圈的炫耀资本。
外婆家的成功,迅速带动一批同类网红餐厅崛起。
绿茶靠着面包诱惑、烤鸡等爆款,其他品牌纷纷跟风,一时间,商场里的网红餐厅门口全是排着长队的年轻人。
排队,成了初代网红餐厅的标配,也是最好的广告。
02
外婆家的落寞,从它试图转型的那一刻就埋下伏笔。
2019年,意识到市场变化的外婆家,宣布从“时尚性价比”转型为“好吃的家常菜”。
但这步棋终究没能挽回颓势,反而暴露了核心短板。
最核心的问题是新鲜感彻底流失。
网红餐厅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口味,而是尝鲜感。
当年外婆家的装修、低价是新鲜事,但随着同类餐厅涌现,它们玩出了更花哨的创意。
沉浸式主题装修、猎奇菜品、互动体验,外婆家的优势被迅速稀释,当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曾经的“小资情调”变成“平平无奇”,排队热情自然一去不返。
更致命的是产品多年无创新。
出道十几年,能让人记住的还是麻辣豆腐、夫妻肺片这些老菜,没有持续推出打动消费者的爆款新品。
餐饮市场口味迭代极快,年轻人味蕾越来越挑剔,对一成不变的菜式早已失去兴趣。
相比之下,新网红餐厅总能抓准潮流,推季节限定、联名菜品,持续保持话题度,这正是外婆家所欠缺的。
![]()
预制菜的争议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从工厂流水线走出的创始人,吴国平把标准化理念带入餐饮行业,预制菜成为外婆家提高翻台率、控制成本的必然选择。
但中餐消费者最看重“锅气”,西餐预制菜尚可接受,主打家常菜的外婆家使用预制菜,难免让食客觉得口味寡淡、缺乏灵魂。
社交平台上满是对其“预制菜鼻祖”的吐槽,进一步拉低消费者好感度。
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是压垮老网红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的年轻人,不再为“便宜有格调”盲目买单,更看重食材新鲜、健康养生、体验稀缺。
他们愿意为现切现做的食材付溢价,为独特烹饪工艺排队,却不愿为“性价比”牺牲口味和品质。
当外婆家的核心卖点不再符合当下消费趋势,自然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广州首店关闭,虽品牌方回应是物业合同到期,但背后真正原因,是市场已不再需要这样的“老网红”。
03
外婆家能存活近10年,已是网红餐厅里的“长寿者”。
如今的餐饮市场,网红品牌淘汰速度更快,三年一轮换已成常态,很少有品牌能穿越周期成为百年老店。
这背后是网红餐厅商业模式的先天短板。
大多数网红餐厅的崛起,依赖单一爆款或营销噱头,缺乏核心竞争力。
有的靠一道网红甜品出圈,有的靠奇特装修吸引打卡,有的靠低价引流,但这些优势极易被复制。
当同类品牌扎堆,消费者新鲜感快速褪去,品牌就陷入增长瓶颈。
没有不可替代的产品,就没有长久生命力,这是网红餐厅的致命伤。
高翻台率的追求,让很多网红餐厅陷入“重营销、轻产品”的误区。
为了加快翻台、降低成本,他们牺牲食材品质和烹饪工艺,用预制菜、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最终导致口味下滑。
![]()
而餐饮的本质终究是好吃,脱离这个核心,再花哨的营销也只是昙花一现。
很多网红餐厅开业时门庭若市,不到半年就门可罗雀,就是因为消费者尝过一次后觉得“名不副实”,不再复购。
绿茶的五次IPO冲击,更暴露了网红餐厅的盈利困境。
高性价比定位意味着低毛利,想要盈利只能靠大规模开店和高翻台率,但随着租金、人工成本上涨,以及消费者新鲜感下降,翻台率难以为继,盈利自然艰难。
为维持利润,很多品牌悄悄降低食材标准、压缩分量,进一步导致口碑下滑。
当扩张放缓、单店营收下滑,网红餐厅只能靠关店止损。
更重要的是,网红餐厅的消费者群体极具流动性。
年轻人永远追逐新潮流,今天为这家店排队,明天就会被更有噱头的品牌吸引。
他们的消费带有强烈打卡属性,而非忠诚属性,缺乏情感连接的品牌,一旦失去话题度,就会迅速被市场遗忘。
相比之下,能长久发展的餐饮品牌,都建立了深厚的品牌认知和情感连接。
比如海底捞的服务、麦当劳的标准化,这些都是网红餐厅难以复制的。
04
外婆家的落寞,不是网红模式的终结,而是提醒行业:网红只是起点,想要长久发展,必须回归餐饮本质。
在流量越来越贵、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当下,网红餐厅想要打破“昙花一现”的宿命,需要做好这几点。
首先,摆脱对营销噱头的依赖,把重心放在产品上。
餐饮的核心是“好吃”,这是永远不过时的竞争力。
网红餐厅可以靠营销吸引初次到店,但想要留住消费者,必须靠稳定的口味、新鲜的食材、持续的创新。
可以建立自有供应链保证食材品质,组建研发团队定期推新品,深耕细分渠道打造特色产品,而非盲目跟风。
![]()
其次,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避免“低价内卷”。
高性价比不是不可行,但不能靠牺牲品质实现。
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而非压缩食材成本。
可以通过推出高端套餐、定制服务实现差异化定价,摆脱低价依赖。
再者,注重品牌沉淀,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网红餐厅往往只注重“打卡传播”,忽略品牌故事和情感价值的塑造。
可以通过讲述品牌理念、传承饮食文化、参与公益活动让品牌更有温度,通过会员体系、社群运营增强消费者参与感和归属感,让“打卡型消费”变成“复购型消费”。
保持稳定的服务品质,让消费者感受到“靠谱”,这才是品牌长久发展的基石。
最后,学会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灵活的转型能力。
消费趋势一直在变,从追求性价比到注重品质,从喜欢打卡到偏爱体验,网红餐厅需要敏锐捕捉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05
外婆家的转型方向本身没错,但不够彻底,没有解决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的核心问题。
真正成功的转型,是在保留品牌核心优势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新需求,而非盲目跟风。
餐饮行业从来没有捷径,网红只是一时的流量密码,而“好吃、靠谱、有温度”才是永恒的生存法则。
![]()
无论是初代网红还是新晋品牌,只有放下对流量的执念,沉下心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毕竟,消费者的记忆或许会被新鲜感带走,但味蕾的认可、情感的共鸣,永远不会过时。
这,才是所有餐饮品牌最该坚守的初心,也是从“网红”变成“常红”的唯一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