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敢信吗?吃一次寿司,最多要排队十个小时。
2025年,排队吃寿司郎,成了北上广深都市男女新的“时尚”。广州、成都等多地门店高峰期要等上千个号。北京西单大悦城店创造出2000桌排队纪录,并在社交软件上获得“北京最难排餐厅”的称号,预约时间常常长达三四周。
超长的排队时间还催生了寿司郎排队黄牛。在闲鱼上,一个寿司郎的黄牛排队号能卖到40元。社交媒体上还出现了名帖《52分钟立等可取寿司郎攻略》,内容是北京人选择坐半小时高铁去天津“错峰”品尝寿司郎。
![]()
在寿司郎的带动下,不仅平价寿司赛道爆火,还引来了海底捞这样的巨头入场。
10月24日,海底捞旗下“如鮨寿司”在浙江杭州龙湖金沙天街开出首店,定位平价寿司市场。门店面积超500平方米,采用日式风格装修,设有单人隔间,也有多人卡座。
门店以“鲜切、即煮、现炸”为核心卖点,消费者可通过桌边大屏自助下单,菜品由传送带直达桌面。
![]()
根据海底捞提供的信息,该店SKU超200款,菜品价格体系分为8元至28元五档,涵盖寿司、刺身、面食、甜品等品类。有报道称,该门店开业后,周末翻台率可达8轮。
看上去,海底捞正在打造一个中国版的寿司郎。
寿司郎是谁?
成立于1984年的寿司郎,是寿司届妥妥的老资格。其在诞生之初,走的就是“优质+低价”的亲民路线。
不过,在日本经济形势蓬勃向上的那几年,人们偏爱高级日料店里的现制寿司,寿司郎这种品牌,在彼时被视为是不上档次的存在。直到经济下行期,日本人才重新爱上了主打100日元每碟(折合人民币6元左右)的寿司郎。
2011年,成立快三十年的寿司郎首次登顶日本回转寿司销售的冠军宝座,这时候,被称为“穷鬼寿司”的寿司郎,也开启了它的出海之路。
4年前,寿司郎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因为爆火,被网友戏称为“郎的诱惑”。小红书上,寿司郎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已达近3亿次。
![]()
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寿司郎目前在中国市场共有100家门店,其中分布最多的是广东省,达36家,紧随其后的是香港的23家、台北的14家以及北京的10家。
产品线上,寿司郎提供四类寿司单品,红盘10元,银盘15元,金盘和黑盘稍微贵一点,分别为20元和28元,而设置为10元的最低价格带,给消费者的初印象就是便宜。
此外,寿司郎每月还会推出包括焦糖鹅肝、特大厚切三文鱼等明星产品特惠活动,最低仅需8元一盘的售价,配合满60-80元可玩一次中奖小游戏的“奖励机制”,成功实现对年轻消费者的引流。
根据其母公司2025半年报数据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市场净销售额达588.07亿日元,同比增长41.5%,利润达63.71亿日元,同比增长98.7%;2025财年,寿司郎在中国的门店数量预计将从70家(截止2025年6月)增至157-161家,2026财年进一步增至190-193家。
而和食其家为同一母公司的滨寿司,同样走的是品类多、翻台快、门店密集型复制的路线。据每日人物报道,2024年滨寿司在“蓝色港湾”开出北京首店,第一个月的销售业绩就达到了400万元左右。
![]()
寿司郎与滨寿司的成功,无疑是吸引海底捞入局的重要信号。
评价的不是寿司,而是另一种“精致”
需要指出的是,如鮨寿司虽然高喊“190余款菜品8元起”,但根据大众点评数据,其人均消费额却为88元。作为对比,寿司郎的人均消费还要更高,达110-130元。
![]()
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消费者看来,它们又都很有“性价比”。背后的关键在于五个字——平价精致感。
单论寿司这一品类,人均低于50元的门店,充其量是寿司快餐,300元以上的Omakase则是“高端日料”,但在二者中间,明明最有潜力的80-150元价格带,却没有连锁日料店称霸。这个价格,恰好处于寿司消费升级的关键区间。
在这里,消费者可以把20元寿司中的加工蟹柳,升级成更加新鲜的挪威三文鱼,从而变成犒赏自己的“奢侈一餐”;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钱包缩水的中产,这一价位段的新鲜现制寿司,无疑也能最大程度的充当高端日料的“平替”。
可以说,如鮨寿司与寿司郎的打法一致,都是通过解构消费者对于精致日料=价格昂贵的固有印象,从而更精准地满足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和质价比”餐饮的追求。
你以为它对标的是廉价连锁寿司?其实,它对标的是专业日料餐饮。更戏剧点的形容,它满足的是当代年轻人“如何花最少的钱过上最体面的生活”的终极目标。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同样的风口下,主打性价比的争鲜寿司与N多寿司,不仅没能大展拳脚、乘势扩张,反而还越开越少的问题。
母公司为台湾争鲜股份有限公司的争鲜寿司,一度也荣膺过沪上餐饮排队王的称号。2006年,它通过成立上海子公司实现大陆市场直营,凭借40元客单价的定位,以及80款SKU中60%都是6元基础款的低价引流,收获了许多中国用户回转寿司的“第一次”。
但后续由于成本上升导致性价比与品质优势下滑,叠加日本排放核废水以及供应含有剧毒的蓝环章鱼等一系列负面舆论影响,争鲜寿司跌倒在了“黎明”之前——公开资料显示,争鲜寿司2025年新开店数仅18家,低于2024年的46家。
而创立于中国无锡,开创了“外带熟寿司”市场的N多寿司,曾凭借20元的超低客单价,以一己之力将寿司打入“凡间”,迄今为止共开出了3000多家门店,成为了寿司连锁全球门店数第一。但今年以来,其新开门店数虽然高达305家,却也远低于去年515家的数字。
![]()
如鮨寿司将主力产品集中在9.9元和15元价位段,这样的定价策略,有效消解了用户既想品尝日料,又担心花费过高的犹豫不决——虽然最终消费并不比其它品类的餐饮更低,但却能够带给消费者更丰富的满足感与获得感。
此外,如鮨寿司还引入了日式寿司店常见的回转传送带送餐系统,以及桌边设置的互动大屏,用户消费到一定额度可参与游戏抽奖,通过餐饮与游戏的融合,进一步强化消费的“情绪激励”。
依托面积超500㎡的大店,如鮨寿司既能满足多人聚餐需求,也能让“i人”实现一人食自由,如此以来,又进一步拓宽了客群,并间接提升了翻台率。再加上海底捞的品牌力带来的巨大曝光,这些因素层层叠加,才造就了如鮨寿司的单店爆红。
海底捞能复制火锅神话吗?
事实上,寿司作为日料中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品类之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食材的新鲜程度。相应的,也就对品牌后方的供应链建设提出了巨大考验。
据Donews报道,目前寿司郎已建立起了全球采购网络,其原料来自俄罗斯、挪威、智利、中国等地,能够确保时令与小众品类的稳定供应,但这也导致其采购成本占到整体支出的45%-50%。
而供应链,恰好是海底捞的最大优势。
公开报道指出,海底捞旗下蜀海供应链,通过整合8000家供应商,能够将食材成本占比压降至40%——作为对比,行业均线为55%。以年采购额5000万的火锅品牌为例,采用该模式可节省650万元,等同于新增3家门店收益。
蜀海不只为海底捞服务,它拥有超过300个客户,包括费大厨、太二酸菜鱼、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头部品牌,甚至竞争对手巴奴火锅的部分食材也出自其供应链体系。
![]()
再加上我国自身具备鳗鱼、虾蟹贝类养殖出口优势,并拥有很多成熟的供应链企业,使得如鮨寿司能够快速复制寿司郎同类产品线,并保持与后者一样的研发与推新速度。
可以预见的是,海底捞下一步必将加快推进如鮨寿司在更多地区的落地。这也预示着,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4年8月,海底捞启动了“红石榴计划”,其核心是多元餐饮品牌孵化项目。目前,红石榴计划已形成14个餐饮品牌矩阵,涵盖寿司、烤肉、炸鸡等热门品类。除了如鮨寿司之外,还有时尚烤肉品牌“焰请烤肉铺子”、砂锅菜品牌“从前印巷”、轻奢炸鸡品牌“小嗨爱炸”、中式快餐品牌“苗师兄香锅”、烘焙品牌“拾㧚耍·SCHWASUA”等。
这背后,是海底捞难以抑制的增长焦虑——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收207.03亿元,同比下滑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同比下降14%。
与此同时,在各类细分火锅餐饮的大举扩张之下,整个火锅市场已经进入饱和期——据红餐研究院《火锅上新趋势洞察报告2025》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全国火锅门店在2024年第三季度达到峰值53.55万家后逐步回落,2025年第一季度已减少至50.48万家。
因此,海底捞急于开辟第二乃至第三增长曲线。而红石榴计划的意义,就是让海底捞快速成为餐饮界的小米,保证用户即便不吃海底捞,也离不开海底捞。
![]()
不过,纵观整个行业拉看,火锅品牌跨界,此前鲜有成功的案例。
此前,凑凑、小龙坎、香天下等火锅品牌,先后尝试过“火锅+茶饮”等复合型餐饮,以及串串火锅、米面粉店等其它业态,虽也一度引领潮流,却都未能成功接过主品牌的“衣钵”。
![]()
就连海底捞自身,也曾历经冒菜品牌“U鼎”、麻辣烫品牌“天津许小树”,自家孵化的面馆“十八汆”等的接连失败。
或许海底捞已经充分吸取了教训,这才有了今天品类更多、垂类更深、野心更大的“红石榴计划”。而如鮨寿司首店的成功,也初步印证了该计划的效果。
随着海底捞与外资品牌同向发力、竞争加码,寿司赛道的准入门槛也将进一步拉高,未来考验如鮨寿司与寿司郎们的,将是供应链、品牌价值与运营效率等各方面的综合对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