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理
分类丨职场方法论
沈理职谈原创作品
![]()
记住:“准备过头的人,最后都成了看客”。------题记
在整理书房的时候,我翻出了一份发黄的工作计划书。那是我工作多久的时候,意气风发地想要开创部门新的业务板块。计划书厚达百余页,从市场分析到财务预测,从人员配置到风险管控,事无巨细,堪称完美。而我那位年过半百的老领导只看了一眼,便笑道:“你这计划书,缺了最关键的一页。”
“哪一页?”我当时疑惑不解。
“行动的那一页。”他轻描淡写地说。
这句话,影响了我数十年。
第一、准备充分,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优秀的品质
工作中,遇到事情或者将要面对新的挑战,我们总想“准备充分”,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成才能应对未知的风险,总想追求完美。而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和不自信。但充足的准备远远不等于充足的生产力,甚至还会耽误生产力。
我举个例子:我见过太多身边这样的职场人:想做新媒体账号,会先花半个月选头像、定昵称、学排版,却迟迟不发第一篇内容;要做市场调研,把问卷都改了无数次了,连字体大小都反复调整过,却从没真正去街头找过一个受访者。
准备阶段之所以让人沉迷,是因为它看似在 “做事”,实则不用承担失败风险。如果你摆好书桌、制定计划就觉得 “已经在学习了”,那本质上是在逃避真正费脑的刷题过程。职场里那些 “计划表做得比谁都精美,工作却总完不成” 的人,都是在这个陷阱里打转。
“准备”是静态的,而现实是流动的,你永远无法为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做好完全静态的准备。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准备得多么充分,而是保持随时出发的勇气和在过程中不断迭代的能力。希望我开篇的这几句话能真正地深入你的心底,让你有所思考。
![]()
第二、过度准备的代价,不仅仅是失去了最佳机会
相信很多人读到这里,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准备的越充分,就越浪费时间和精力,会失去最佳的行动机会,这个观点是没问题的,但过度准备的代价要远远不止这些。
1、机会成本非常重要。你在“准备”时,别人已经在“试错”和进步。就像有人想开网店,花半年研究选品、设计logo,而有人一个月内边卖边调整,已实现月入过万
2、想得越多导致效率反降。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而增加临场失误概率,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过高动机水平反而降低表现
3、自我消耗形成恶性循环。准备越多越不敢行动,越不行动就越需要“更多准备”来安抚焦虑。这种内耗最终让人精疲力尽
其实我们可以想想蜀国诸葛亮的故事,他军政大事事事亲力亲为,夙夜忧叹,最终身心疲惫,过早退出了历史舞台。他的完美主义人格,不仅让自己承担了过多压力,也导致蜀国后期缺乏能独当一面的接班人这何尝不是一种过度准备导致的悲剧——为追求事事完美,反而丧失了培养团队、及时行动的能力。
我的经验是:当你觉得“还没准备好”时,恰恰是最应该开始的时刻。那种万事俱备的感觉,永远不会到来。
第三、先行动、再思考、后修正,这才是高手做法
说起先干起来的好处,我深有体会。十年前我开始写作,如果等到“文笔成熟”再开始,恐怕到现在还没写出第一个字。正是边写边改、在过程中成长,才让我有了今天的积累。
我的经验是,即使你还不确定要怎么做,也要先行动起来。因为行动本身会引导你进行思考,并获得新的洞察力。当你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时,至少可以先执行那些确定性比较高的下一步动作,主要有三个好处:
第一、行动会帮你聚焦。准备时总觉得什么都重要,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八成的前期准备都用不上。就像打仗,地图画得再精细,真到了战场,有用的就那么几个关键点。
第二、行动会带来真实的反馈。我在带团队时始终强调:别在办公室里空想用户需要什么,先把最小可行产品做出来,拿到市场上去试。真实的反馈,哪怕再难听,也比团队内部的互相吹捧有价值得多。
第三,行动会创造动能。物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惯性”,其实做事也一样。停留在准备阶段,永远都是静止状态。一旦开始行动,就像推下了山顶的石头,自然会形成一股往前冲的势头。
![]()
第四、作为职场人,具体怎么去做,避免过度准备呢?
既然明白了先干起来的重要性,接下来我要分享几个经过实践检验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屡试不爽,希望能给正在阅读的你一些启发。
1、学会使用五分钟启动法则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方法,极其简单却异常有效:无论多大的项目,多难的任务,先承诺只做五分钟。这五分钟里,你只做最基础、最简单的部分。
比如要写一份复杂的市场分析报告,不要想着一下子完成几十页的完美方案。先打开文档,写下标题,列出几个核心要点。神奇的是,一旦开始了这五分钟,你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继续做下去。
2、使用“最小可行产品”思维
这个词来自互联网行业,但我认为它适用于所有领域。做任何事情,先做出一个最简单的版本,然后基于反馈不断优化。
我记得在2005年负责一个新区域市场开拓时,没有像往常那样做半年的市场调研和详细规划,而是只带着一个基础方案和三个核心队员,用一个月时间先拿下了一个试点客户。在服务这个客户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修正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拓展模式。后来这个模式在全公司推广,成为经典案例。
3、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我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句话:“完成比完美重要。”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把握节奏的智慧。
具体来说,我要求团队的所有项目都必须设定明确的里程碑和时间节点。在节点之前,优先保证进度;达到节点后,再集中进行优化完善。这样既保证了项目推进,又确保了质量。
比较重要的是:行动之后,必须建立短周期、高频率的反馈情况。在我的管理实践中,重大项目必须每周复盘,普通任务也要做到每日小结。重点不是开多正式的会议,而是养成随时反思的习惯,避免出现方向性的问题。
后话:
别等万事俱备,因为永远没有万事俱备的那天;别求准备充足,因为机会不等 “准备好” 的人。职场里最可惜的不是 “做得不完美”,而是 “压根没开始”。
现在回头看,那些让我至今骄傲的成绩,没有一个是 “准备充足” 后才做的;那些真正成长的时刻,全是在 “边做边修” 中发生的!希望 各位同仁能有所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