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8日,一场以“水岸创新竞技场:全球创新链的汇聚与出海战略”为主题的中英对话在苏州河畔举行。这次圆桌讨论是《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第二季上海论坛的一部分。
泰晤士河畔的伦敦金融城与金丝雀码头见证了英国从工业革命到金融革命的变迁;苏州河水静静流淌,百年历史建筑与现代商务楼宇在此交相辉映。就如同这场全球对话所揭示水岸的发展新趋势:水岸已从传统的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蜕变为培育创新、连接全球的战略平台。
圆桌由知名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同时也是英国驻华贸易副使节施睿耀(Sohail Shaikh),利物浦商业提升区首席执行官安德礼(Bill Addy)、蕾虎首席执行官彭耀东、卡游集团高级副总裁梅云轩、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朝应等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就水岸创新与出海战略分享洞见。
■圆桌“水岸创新竞技场:全球创新链的汇聚与出海战略”讨论现场(02:29)
水岸复兴:
从工业动脉,到城市创新引擎
![]()
河流始终是文明交流与商业繁荣的动脉。泰晤士河作为伦敦的“母亲河”,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工业革命中心到全球金融枢纽的沧桑巨变。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施睿耀指出,泰晤士河对伦敦非常重要,起初是交通要塞,也是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在城市转型中成为了文化创新和商业的创新地,这些和上海的“一江一河”角色非常一致。
![]()
利物浦商业提升区首席执行官安德礼有着水岸城市发展的丰富经验。2021年,利物浦文化与商业区将覆盖范围扩大至利物浦滨水区和圣乔治区。安德礼表示:
“我们亲眼见证了将水岸融入城市核心带来的巨大价值——吸引游客、扶持本土企业、创造人群聚集交流的文化场域。”
他强调,在城市演进中保持水系的功能至关重要,例如利物浦码头已从工业枢纽转型旅游休闲胜地,这道滨水天际线已成为城市名片,维护这一形象甚至具有战略意义。
与之呼应的是上海的经验。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品格。静安苏河湾作为上海“一江一河”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成功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和“创新高地”的华丽转身。
![]()
这种创新浓度吸引了像卡游这样的新兴企业落户。卡游集团高级副总裁梅云轩表示:
“苏州河畔的创新浓度远超预期,这也是卡游选择将总部落地苏河湾核心区的核心原因。”
他用“资源聚合+人才集聚”概括苏河湾的竞争力——滨水生态吸引年轻创意人才,上下游企业协同让创新效率倍增,形成“创新共振”。
![]()
作为中国的先锋时装文化社群,蕾虎则看重了苏州河畔作为城市“源头”的特点,也因此将其第20季先锋时装艺术节落户于此。
“过去上海的发源是从苏州河开始的,现在我们也希望找到溯源的部分。”首席执行官彭耀东解释道,“无论是苏州河还是静安,都是孕育中国独立设计师产业、时尚产业的非常关键的源头。”
水岸空间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商业的封闭性,成为创意产业的天然秀场。
![]()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朝应从2009年就在静安设立办公室,他亲眼见证了这一变迁:
“16年来,我们从恒隆广场的几十人团队,发展到今天在兴业太古汇拥有超过300名律师——我们从未离开,也从未想过离开。”
在他看来,静安无可替代的三大优势——顶级产业生态圈、强大专业服务生态圈和链接全球的桥梁功能,构成了静安CBD独特的创新浓度。
全球水岸区域的复兴正呈现出一种共性:
通过生态修复、功能复合与产业升级,水岸区域正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创新空间。
这种转变不仅是城市更新的成功实践,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进化——水岸从单纯的经济功能载体,进化为融合生态、文化、创新与生活的复合生态系统,成为驱动城市能级提升的核心引擎。
出海战略:
从“单打独斗”,到“生态护航”
河流的本质是连接与流动。历史的航船驶入全球化的海洋,企业出海成为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商业叙事。在这一进程中,水岸区域凭借其天然的开放基因与资源集聚优势,正成为企业出海的理想试验场与启航平台。
![]()
秦朔指出:
“在中国形成了强大产业能力后,不仅用出口的方法造福全球消费者,也用对外投资的方法在所到之处创造更多本地化的价值,把更多福祉落地到本地。”
利物浦商业提升区首席执行官安德礼在现场介绍了利物浦支持企业出海的经验:
“作为连接865家企业的平台,我们发挥连接器作用,将企业与城市机构、国际机会相链接。”
利物浦商业提升区通过组织行业圆桌会议,让有海外经验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实用建议,降低国际化门槛。同时,利用“全球利物浦”计划帮助中小企业获取技能培训、品牌建设、数字化基础与国际曝光。
同样的赋能逻辑在苏河湾功能区也得到了创新性实践。作为静安CBD核心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河湾功能区集聚了2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拥有华润苏河湾中心等顶级楼宇投用,同时也是静安区“全球服务商计划”中的重要高端商务资源集合地之一,汇聚了罗兰贝格、国浩律所、摹根麦肯立和新视野等一批高能级服务机构。这些资源共同构建起以苏河湾为核心、辐射全域的企业服务生态。
![]()
这种生态赋能正在孕育突破性的出海范式。苏河湾功能区已构建起一个“可对接、可咨询、可赋能的一站式出海服务对接平台”,形成助力企业出海的“静安战略”。在这里,当政府和平台会“搭好台”,出海就不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获得系统性支撑的战略行动。
现场三位来自苏河湾功能区伙伴成员的嘉宾,从各自行业视角分享了“出海实战”经验。
梅云轩分享了卡游文化出海的实践:
“卡游三国系列产品采用‘现代化设计+核心信息提炼’的做法,将经典人物和场景打造为高颜值卡牌形象,既保留文化内核,又通过卡牌这一国际认知度较高的潮流文化载体形成认知。”
这一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和东南亚市场,成为官方认可的文化出海标杆案例。
蕾虎首席执行官彭耀东则强调了可持续出海的生态建设路径,既有孵化创意人才的平台,也会借助海外批发展会建立销售渠道,同时搭建设计师国际合作网络,构建真正的文化共生体系。彭耀东表示:
“我们不是去卖东西,而是建立全世界人民对中国产品的好感度,我们出海的目标,更多是在文化上降低人家来认识你、了解你和理解你的门槛。”
李朝应提供了一种法律服务的全球化护航视角。他指出,企业出海已从“产品出海”“资本出海”进入“业务出海”的3.0时代。
“今天的出海3.0时代,是业务出海。其根本特征在于,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输出产品或寻求融资,而是将一部分甚至全部运营体系、管理能力和品牌价值扎根于海外。”
这种深度出海,则需要法律、税务、人力资源的跨国协同,这也正是如苏河湾专业服务集群的价值所在。
![]()
而面对中国企业的出海“凶猛”,施睿耀给到了英方对此的视角:
“他们觉得中国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来到中国开店,不能把握中国市场崛起机遇,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全球化的企业。”
施睿耀也指出,英国官方投资机构也非常支持中英两国之间贸易投资的合作。
水岸通过集聚全球服务商、构建国际化氛围和提供开放交流空间,正成为企业出海的综合赋能平台。这种赋能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更体现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上。
中英合作:
从“商业握手”,到“创新共生”
中英两国作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其合作模式正从简单的贸易往来,向创新链的深度整合与生态共建。秦朔表示,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这说明未来不仅有商品和服务进出口的交流,还有更多走进去,更深入的交流。
蕾虎与哈罗德百货的合作便是在一年年的合作中不断走深。彭耀东提到:
“我们用当代东方视角与哈罗德共创,而非单向输出。”
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和创意共鸣的合作模式,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深度融合。
![]()
平台层面的建设同样取得重要突破。近期,静安CBD(由静安区的苏河湾功能区与南京西路功能区组成)正式加入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与利物浦商业提升区等国际机构成为伙伴。安德礼对此充满期待:
“两座城市共同面对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数字化转型与场所营造等课题,尤其在商务区治理、公共空间活化、中小企业扶持等领域将创造巨大价值。”
他特别强调了文化和创意产业合作的潜力:
“利物浦以文化、音乐与创意构筑全球辨识度,静安蓬勃发展的文化图景、国际化社区与强劲商业环境,这为双方在文化交流项目、节庆活动与人际联结提供理想平台。”
企业与平台的合作交流,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交流。具有创新元素聚集的滨水区,在中英人才交流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施睿耀指出,上海静安的水岸规划通过提升生活品质、提供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宜人的休闲环境,都在吸引着海外英才。
而全球化、专业化的服务则能为中英之间的交流与互荐提供着更高效的联通作用。李朝应认为全球服务商有三大作用:
“扫清法律壁垒,筑牢合规基础;链接全球资源,促成产业对接;构建交流平台,构筑互信桥梁。”
他特别强调:
“AI时代,唯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信任不可轻易取代。”
这种以人为本的合作理念,让国际合作实现真正的“天涯若比邻”。
中英之间天然的合作优势,让以卡游为代表的出海企业看到广阔前景。梅云轩表示,对于海外包括英国市场,我们非常看好其成熟的文化创意环境和年轻消费市场,目前已在关注。2025年6月,卡游参与设计的“苏河湾文创卡牌”在《奔流》第二季伦敦论坛的现场亮相,也受到了当地媒体和文化机构的关注。或许未来某天,以卡游为代表的文创企业的梦想会加速到来。梅云轩提到:
“未来希望能结合海外本地化的经典IP进行联合创作,同时将卡游的中国文化 IP通过海外成熟市场的渠道进一步辐射,实现双向的文化与商业合作。”
水岸区域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物理空间的开放性与资源要素的流动性转化为系统化赋能能力。秦朔总结道:
“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只会越走越宽广,
越走空间越大,
这也为我们生生不息的交流,
彼此提供机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当苏州河遇见泰晤士河,不仅是两座城市的对话,更是两种创新生态的耦合——在这里,企业出海不再是孤独的远航,而是一场由水岸生态支撑的全球化协同进化。
在苏州河畔,如此的创新生态正在生长,持续赋能企业走向蓝海和扬帆出海的征程。
编辑:叶苹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