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品堆里的国宝奇遇
1963 年,陕西宝鸡贾村镇的一位农民在自家后院取土时,一镢头刨出了一个布满铜绿的金属疙瘩。这东西又沉又丑,表面坑坑洼洼,他以为是没用的废铜,就随便扔在了墙角。两年后,家里缺钱,他把这个 “废铜” 和其他破烂一起,以 30 元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废品收购站。
谁也没想到,这个差点被熔炼成铜水的 “废疙瘩”,竟是一件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国宝。当时,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正在废品站巡查,无意间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青铜器。它腹部圆鼓、口沿外撇,底部有方形圈足,虽然锈迹斑斑,但造型古朴庄重,一看就不是普通物件。佟太放立刻意识到它的价值,赶紧用 60 元将其赎回,带回博物馆修复。
经过清理修复,这尊青铜器终于露出了真面目:通高 38.8 厘米,口径 28.8 厘米,重 14.6 公斤,器身装饰着精美的兽面纹和夔龙纹,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更让人惊喜的是,器内底部铸有 12 行共 122 字的铭文,正是这些铭文,让它成为了改写历史的国宝,被命名为 “何尊”—— 因为铭文记载了周成王时期一位名叫 “何” 的贵族,受到王室赏赐后铸造此尊纪念的故事。
![]()
二、西周工匠的青铜魔法
何尊能成为国宝级文物,不仅因为铭文珍贵,更在于其高超的铸造工艺,堪称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三千多年前,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工匠们全靠手工完成从设计到铸造的全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与挑战。
首先是制模和制范。工匠们先要用泥土精心雕刻出何尊的原型模具,包括器身的造型、纹饰等细节,这需要极高的审美和雕刻技巧。模具做好后,再用泥土包裹模具,按压出清晰的纹路,制成外范和内范,内范和外范之间的空隙,就是青铜器的厚度。
接下来是浇注环节。工匠们将熔化的铜液(主要成分是铜、锡、铅的合金)通过预设的浇口注入范腔,铜液温度高达 1000 摄氏度以上,需要精准控制温度和浇注速度,才能避免出现气孔、裂纹等缺陷。待铜液冷却后,打破外范和内范,一件青铜器的雏形就诞生了。
最后是修整和铭文铸造。青铜器成型后,工匠们还要对其进行打磨、修整,让表面更加光滑,纹饰更加清晰。而铭文的铸造则更为精细,需要先在模具上刻好铭文,再通过范具转移到青铜器内部,确保每个字都规整清晰。何尊的铭文书法遒劲有力,笔画粗细均匀,是西周早期铭文的典范,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文字审美和铸造技艺。
更让人惊叹的是,何尊的造型设计兼具美观与实用。方形圈足让它放置稳固,口沿外撇方便倾倒酒液,腹部的兽面纹和夔龙纹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蕴含着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等级观念 —— 这些纹饰被认为能驱邪避凶,彰显贵族的身份地位。历经三千年岁月,何尊依然完好无损,足见西周工匠对材料、工艺的精准把控。
![]()
三、铭文里的 “中国” 密码
何尊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器底的 122 字铭文,其中 “宅兹中国” 四个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 “中国” 称谓,将 “中国” 一词的历史追溯到了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改写了人们对 “中国” 起源的认知。
铭文的大意是:周成王五年,成王在洛阳营建都城,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并对贵族 “何” 进行赏赐,赐予他三十朋贝(贝在当时是货币)。“何” 为了纪念这份荣耀,铸造了这尊青铜尊,记载下这一重要事件。其中 “宅兹中国” 的意思是 “在这里(洛阳)建立天下的中心”,这里的 “中国” 指的是洛阳及其周边的中原地区,是地理上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
在西周之前,“中” 和 “国” 是分开使用的,“中” 指中央、中心,“国” 指城邑、邦国。何尊铭文首次将 “中” 和 “国” 组合成 “中国” 一词,体现了周人对天下格局的认知 —— 以中原为中心,统领四方诸侯。这一称谓的出现,不仅是文字上的创新,更反映了西周时期统一王朝的政治理念和文化自信。
除了 “宅兹中国”,铭文还印证了《尚书》中关于周成王营建洛邑(今洛阳)的记载,填补了历史文献的空白。在此之前,部分学者对洛邑营建的具体时间和相关细节存在争议,而何尊铭文的发现,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让这段历史变得清晰可考。这些铭文就像一部微型史书,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西周初期的政治大事,为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礼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
四、跨越千年的文明传承
如今,何尊被收藏在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也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瞻仰。当人们站在何尊面前,看着那古朴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斑驳的铜绿,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三千多年前西周王朝的辉煌。
“宅兹中国” 这四个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它告诉我们,“中国” 这个称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承载着古人对天下秩序的追求,对家国故土的认同。从西周时期的地理中心,到如今的主权国家名称,“中国” 二字历经三千年传承,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象征着统一、团结、文明的延续。
何尊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古人的智慧。考古工作者通过对何尊的深入研究,不断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信息;博物馆通过展览、讲解,让更多人了解何尊的故事,传承 “中国” 的文化基因;而 “宅兹中国” 的理念,也激励着当代中国人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续写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这尊沉默的青铜重器,用它厚重的器身和珍贵的铭文,诉说着三千多年前的家国往事,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它告诉我们,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根与魂,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