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前几天,一位创业者朋友约我喝咖啡。他刚经历了一场“信任崩塌”——曾经一起熬夜写BP、互相担保贷款的合伙人,如今在微信群里互骂“背信弃义”,连共同注册的公司都差点被冻结账户。他苦笑着问我:“何老师,你说我们是不是太天真了?”
我看着他疲惫的眼神,只回了一句:“没事的时候,别和任何人搅合在一起。”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冷,甚至有些自私。但在商业世界里,它却是一条朴素而深刻的生存法则。
一、“搅合”的代价,往往远超想象
什么是“搅合”?就是没有清晰边界、没有明确规则、没有退出机制的关系纠缠。朋友之间合伙创业是搅合,亲戚之间借钱不打借条是搅合,同事之间私下承诺利益分成却不留证据也是搅合。
很多人以为,“关系好”就能代替制度。但恰恰相反,越是关系好,越需要制度来保护这份关系。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利益面前,情感极其脆弱。
我见过太多案例:两个大学室友一起开公司,一人负责技术,一人负责销售。起初感情深厚,口头约定五五分账。三年后公司估值过亿,技术合伙人突然发现,销售合伙人早已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两人对簿公堂,昔日兄弟反目成仇。法院问:“有书面协议吗?”答:“我们是兄弟,谁想到要签合同?”
这不是背叛,这是对人性缺乏敬畏。真正的尊重,不是无条件的信任,而是用规则把彼此保护起来。
二、边界感,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律
“没事不要搅合”,本质是建立边界感。边界不是冷漠,而是对彼此时间和精力的尊重,是对风险的清醒认知。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说:“帮我看看这个项目吧,就花你十分钟。”结果你花了三小时帮他改PPT,最后他还嫌你不够用心。或者亲戚说:“你人脉广,帮我介绍个客户呗。”你介绍之后,对方谈崩了,反而怪你没提前说清楚对方脾气差。
这些“小事”看似无害,实则消耗巨大。每一次无边界地介入他人事务,都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额度和心理能量。久而久之,你会变成一个“情绪垃圾桶”或“免费顾问”,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边界感强的人,懂得说“不”。他们知道,帮人要有度,合作要有约,情感要有界。这不是无情,而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三、真正的合作,始于“有事才在一起”
“没事不要搅合”,不等于拒绝合作。恰恰相反,它强调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明确目标、清晰权责和可执行规则之上。
我常说,商业合作的本质是“契约精神”。哪怕是最亲密的朋友,一旦涉及利益,就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股权怎么分?决策权归谁?退出机制是什么?违约如何处理?
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专业。专业的人,不会让感情绑架理性;成熟的关系,经得起条款的检验。
2019年,我和几位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个教育项目。尽管彼此认识多年,我们依然花了整整两周时间讨论并签署合作协议。有人笑我们“太较真”,但我们心里清楚:正是这份“较真”,才能让合作走得更远。
事实证明,项目运行三年,从未因权责不清产生纠纷。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约定:有事,按规则办;没事,各自精彩。
四、独处的能力,是自由的起点
“没事不要搅合”,还有一层深意:培养独处的能力。
在这个强调“连接”“社群”“人脉”的时代,很多人害怕孤独,总想扎堆、抱团、找组织。但真正的强者,往往享受独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在独处中,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看清自己的方向。
乔布斯每年都会去日本禅修,远离喧嚣;巴菲特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阅读财报,而非参加饭局。他们不是不合群,而是明白:高质量的思考,永远发生在安静之中。
如果你总是依赖他人确认价值,靠社交填补空虚,那你永远无法真正独立。而独立,是自由的前提。
结语:保持距离,是为了更好地同行
“没事不要和任何人搅合在一起”,听起来像一句劝退的话,实则是一句祝福。
它提醒我们:珍惜关系,但别迷信关系;乐于助人,但要有边界;敢于合作,但必先立约。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珍贵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能守住多少原则;不是你能搅进多少圈子,而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清醒与独立。
愿你我都能做到:
有事,全力以赴;
没事,各自安好。
这才是成年人最体面的相处方式。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