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新财报显示,公司Q3调整后净利润达113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增81%,整体业绩超出华尔街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实现经营收益7亿元人民币,这是该业务首次录得盈利。然而,亮眼的财报数据并未能提振市场情绪,财报发布次日,小米股价跌近5%。
对于小米这份财报,华尔街三大投行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虽然都维持"买入"或"增持"评级,但目标价出现分化,花旗将目标价从65港元大幅下调至50港元,高盛从56.5港元下调至53.5港元,而摩根士丹利维持62港元不变。
分析师普遍指出,小米在盈利能力上正遭遇双重挑战。短期来看,内存价格上涨将对智能手机毛利率造成侵蚀;中长期来看,2026年电动车购置税补贴的退出将为汽车毛利率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汽车的实际交付表现与新车型进展,已成为决定市场情绪与股价走势的关键核心。
![]()
智能手机业务:成本压力下的共识与分歧
三家投行对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现状有着清晰共识:由AI需求驱动的存储芯片涨价是一个长期结构性挑战,将持续压制行业整体利润。在此背景下,小米管理层“优先保份额、牺牲短期毛利”的战略获得了分析师普遍认可。
为应对这一局面,小米已采取措施:一方面锁定2026年内存供应,与国内外主要供应商保持稳定合作;另一方面明确将提升平均售价(ASP)与扩大市场份额作为战略重点,并重申2030年实现3000万台高端机型出货的目标。通过产品高端化与价格调整,公司期望部分抵消成本上涨压力,但普遍认为难以完全抵消。
尽管趋势判断一致,但在具体影响程度上,投行的预测出现分化:
- 花旗态度最为审慎,将2025–2027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下调至1.7亿、1.6亿和1.66亿部,毛利率预测同步下调至11.3%、8.9%和9.0%。
- 高盛同样预警毛利压力,预测2026年手机毛利率为8.8%,较此前调低约1个百分点,出货量预计为1.69亿部,略低于2025年的1.71亿部。
- 摩根士丹利则指出,由于终端售价涨幅仅能部分传导内存成本的上升,小米将更依赖产品组合优化与其他成本管控手段以减轻冲击。
在电动汽车业务崛起为小米新增长引擎这一判断上,华尔街投行展现出高度共识。花旗、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均在研报中强调,该业务在三季度实现经营利润7亿元人民币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其正式成为公司成长的第二引擎。
具体看业绩表现,小米电动车业务呈现全面突破。三季度收入达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环比增长36%,超出摩根士丹利预期。交付量持续攀升,当季交付10.88万辆,10月单月达4.86万辆,SU7与YU7车型分别贡献1.5万和3.37万辆。
基于强劲增长势头,高盛将2025年交付量预测上调至40.3万辆,为机构中最乐观。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是,SU7 Pro/Max车型等待时间已缩短至6–9周,已下单用户有望在2025年底前完成提车。
然而,在具体预期上机构间持不同看法,对2026年车辆购置税补贴政策的影响评估成为主要分歧点:花旗下调远期毛利率预测至25.2%/22.2%/25.3%,以反映政策影响;高盛则认为交付周期缩短能有效对冲约30亿元的补贴压力,其认为公司盈利能力韧性更强。
尽管存在预测差异,三大投行均维持积极立场。花旗指出新款电动车发布和消费补贴政策更新,将成为积极催化剂;高盛认为12个月风险回报比依然有利,建议投资者逢低布局;摩根士丹利则强调,未来3-6个月关于新车型的潜在消息将成为股价关键驱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