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创下新势力车企最快盈利纪录!
11 月 18 日,小米集团正式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小米汽车业务表现炸裂:单季营收 290 亿元,同比暴涨 199.2%,首次实现 7 亿元盈利,毛利率也拉升至 25.5%。
更关键的是,小米从首车交付到单季盈利,只用了 6 个季度,比理想、蔚来、零跑等对手都要快,成为新势力中“最快赚钱的车企”。
![]()
制表:电车通
不过,比起“赚钱快”,更让人吃惊的是“交车快”。
在财报电话会上,小米总裁卢伟冰透露:本周之内,小米汽车将完成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从去年 13.6 万辆,到今年不到 11 个月就实现接近三倍的增长,同比增幅超过 150%。而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双车战略”四个字能概括的。
高光之下,小米汽车危机未解
销量要起飞,产能先开路。
和传统车企“稳步扩产”和部分新势力“产能卡脖子”的窘境不同,小米汽车走通了第三条路——以多工厂并行+供应链协同的组合拳,硬是在产能爬坡的陡坡上,跑出了“小米速度”。
具体来看:
一期工厂的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在双班生产全力运转下,月产能已拉满至 2.4 万辆,相当于年化约 28 万辆,设备利用率接近极限,几乎“压榨”出每一寸产能空间。
二期工厂同样规划 15 万辆年产能,自 8 月启动量产后稳步爬坡,月产已从初期的 8000 辆提升至 2 万辆,四季度持续放量。
至此,小米汽车已经形成“一期满产、二期快跑”的双线作战格局,为后续交付上量打下坚实基础。
这套产能组合拳的效果,在交付数据上得到了最直观的反映。
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在三季度共交付 108796 辆,其中 7、8 月连续突破 3 万辆。更值得一提的是,8 月最后一周,小米以 1.12 万辆的周交付量,强势冲上新势力销量榜第二,仅次于零跑汽车。
比销量更“吓人”的,是它的赚钱能力。
![]()
图源:小米汽车官方
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已从去年同期的17.1%一路拉升至25.5%,大增8.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不仅超越特斯拉(18%)、理想(20.9%)等头部品牌,仅次于赛力斯(28.93%)。
高毛利的背后,离不开精准的产品矩阵。和赛力斯一样,小米通过双车战略成功卡位中高端市场,目前形成了覆盖 25-60 万元区间的双车矩阵,6 月份上市的中大型 SUV YU7 成为销量黑马,9 月销量已经达到 22369 辆,10 月份更是登顶国内 SUV 市场销量榜。
小米 SU7 Ultra 同样不能忽视,以 52.99 万起售价攻入高端市场,上市 2 小时大定破万,成为品牌溢价的关键支点。产品结构的优化,直接带动单车均价(ASP)从 2024 年的 23.86 万元升至 26.01 万元。
![]()
图源:小米汽车官方
小米管理层披露,除了 ASP 上涨和产能释放带来的规模效应之外,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也是毛利率大幅度上涨的原因之一。
另外,电车通还注意到小米汽车强调的“人车家全生态”,成为隐藏利润引擎。
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小米 AIoT 平台已连接 IoT 设备数突破 10 亿台;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 AIoT 平台的设备用户数达到 2160 万,同比增长 26.1%。尽管汽车直接拉动的设备销售尚未完全披露,但根据小米汽车 APP 的销量数据,“人车家”闭环所释放的用户终身价值,已为小米汽车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尽管当前业绩亮眼,第四季度有望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警示:“明年将非常具有挑战,毛利率可能出现下滑。”
这番表态并非刻意低调,而是基于两大现实压力的清醒判断:一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政策减半,将直接冲击价格竞争力;二是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购置税减半政策会在明年正式实施,这已是悬在所有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补贴退坡意味着消费者到手价上涨,将直接考验小米用户的价格敏感度。
需要指出的是,小米当前 25.5% 的毛利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效应、零部件降本与 ASP 上涨这三项支撑。小米汽车的定价确实不低,但雷军也多次强调“贵有贵的道理”,也就是说品牌在定价灵活性与促销空间上本就不算宽裕。
本质上,小米汽车仍是靠“高性价比”逻辑在中高端市场争夺用户。
![]()
图源:电车通摄制
随着补贴退坡,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售后服务网络扩张需要持续投入,供应链能否继续压降成本也面临瓶颈。一旦价格策略受限、成本又难以继续优化,毛利率的回落几乎难以避免。
更严峻的是,战场环境正在急剧变化。从今年开始,比亚迪、吉利等传统品牌加速往新能源转型,推出越来越多具有价格杀伤力的产品,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也在不断完善产品矩阵。小米面临的已不再是新势力内部的“分组赛”,而是全行业、无差别的“淘汰赛”。
汽车消费的决策周期更长,用户对电池安全、售后服务、软件迭代速度的要求远高于手机,小米在售后网点数量、充电网络等方面仍有短板,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守住增长势头,将是小米汽车明年真正的“大考”。
明年小米汽车产能将冲击120万辆?
媒体《汽车电器杂志社》给出了颇为激进的产能预测,“若产能爬坡顺利,加之可能的并购计划,小米汽车的全年产能或冲击 117 万至 120 万辆。”
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小米汽车工厂产能利用率已接近 200%,若两座工厂均以 200% 的产能利用率运行,年产量可达 60 万辆,再加上三期工厂总装车间预计在明年春节前后投产,而武汉一期工厂计划于明年 5 月完工,并于 10 月达到 3.5 万辆的月产能。再叠加潜在并购带来的产能补充,117~120 万辆的目标看似具备理论支撑。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从行业实际落地规律来看,百万级产能的达成仍面临多重约束:新工厂爬坡周期、供应链协同、市场需求匹配等,均存在变数。因此,电车通更倾向于相对稳健的判断,认为小米汽车 2026 年产能与出货量,或将贴近彭博社预测的 78.2 万辆水平。
在产能规划方面,小米汽车明年会推出更多细分车型。除了 SU7、YU7 系列的改款车型外,小米明年有望推出代号为昆仑的增程 SUV 以及定位比 SU7 更高的“SU7L”。
![]()
图源:微博
新车的推出将进一步刺激销量,从而拉动工厂产能,但正如前面提到的,明年新能源车市进入大洗牌阶段,国内的大体量增程 SUV 市场有太多实力车型坐镇,而且现在还有智己 LS9、腾势 N8L 等车型加入,即便不用面对老对手特斯拉,小米增程 SUV 的竞争压力并不小。
小米 SU7L 的尺寸比小米 SY7 更突出,可能会面向行政级轿车市场,但这一细分领域的竞争壁垒远比主流市场更高,不仅考验产品力,更依赖品牌溢价、用户口碑与场景化体验的长期沉淀,享界 S9 系列确实已经成为这一细分市场销量最高的新能源车之一,但还是比不过奔驰 E 级、奥迪 A6L 和宝马 5 系三款豪华燃油车的销量,小米 SU7L 的市场前景没有那么明朗。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其他新能源品牌实现百万产能的难度并不小:比亚迪从年销 50 万辆到百万辆用了 3 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从投产到年销百万辆用了 4 年。
小米汽车今年的销量预计在 40 万辆出头,如果明年冲击百万辆,相当于同比增长超 130%,这一增速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难度极大。
综上所述,百万产能目标只是基于工厂扩建和现阶段销量增长速度的理论推演,但理想与现实之间,隔着市场竞争、行业发展规律等多重壁垒。但对于明年的小米汽车而言,核心命题或许不是“冲击百万产能/销量”,而是在快速扩产与稳健经营之间找到平衡,尽快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方能让产能规划真正转化为市场胜势,在行业洗牌中站稳头部阵营。
35 万辆年度交付目标的达成,足以说明小米汽车的造车路线已取得阶段性成功。这背后,多工厂布局与供应链协同的产能优势功不可没。
然而,2026 年的行业变局将是小米汽车的真正考验。
随着购置税补贴退坡与市场竞争白热化,小米将面临毛利率下滑与增长放缓的双重压力。眼下,小米必须聚焦三大关键任务:加快补足售后与充电网络短板、深化软件服务生态实现可持续盈利、控制产能扩张节奏确保发展质量。
如果以长期的远光来看,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科技”和“生态”,若能将其在手机行业锤炼出的极致效率、用户洞察与汽车产业深度结合,持续完善产品矩阵、拓展全球市场,小米仍有望在行业终极洗牌中杀入头部阵营。
但是造车行业从来没有捷径,小米唯有在规模与利润、技术与市场、短期与长期之间找到平衡,方能赢得终局入场券。
(封面图源:小米汽车官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