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深蓝观)
![]()
王晨 | 撰文
又一 李昀 | 编辑
最近几个月,在生物制药一级市场投资人扎堆的群里,大家关于香港生物制药二级市场的话题(吐槽)格外多。
他们曾经参与投资过或当初调研过的公司,其中多家在这两年已上市,他们的眼光自然追随这些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涨跌,随之检验当时自己决定投资与否的眼光。
这半年,在他们眼中,一级市场的估值逻辑,在二级市场上反倒“看不懂”。
当看到产品落后、靠运气上市后股价扶摇直上到远离一级市场估值的天价时;当一些投资人集体看好的创新性强的公司,在大盘一片红、也持续惨绿时;群里跌宕起伏,时而上演“捉妖记”;时而充满“失意伯乐”的叹息。
虽然一级市场的投资者风格、偏好各有差异/流派,但关于公司估值的基本逻辑和判断标准却有相对的一致性“consensus”。当今年来同样的公司忽然到了二级市场上,呈现出了和一级评估价值相反的路,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们需要时间把二级市场的疯狂和理性,纳入研究范围。
而这半年的港股市场,离研究“理性”有些远,却是一个绝佳的让人理解二级市场“疯狂”状态的窗口。
一个投资人坦诚,“我们并不是对于二级市场陌生甚至可以说‘无知’的,因此对于一些现象有些愤怒,不吐不快。”
在这场狂欢中,幸运的是,一些质地不错的公司成功上市,且踩中红利;另一方面,一些质地一般,并没有太多投资价值的公司不仅上市,而且股价高得“不正常”。“市值维护”、“市值管理”这些本来在二级市场上中性的词汇,在港股流通盘小,操纵股价相对容易的市场上,在一些公司那里变异出了“市值操纵”。
“虽然这种愤慨是出于我们行业内专业价值判断跟市场偏离的方面,但是也不希望二级市场被这种操纵带偏,因为最终受苦的会是股民,如果二级市场带崩了,又会反向影响到我们整个行业的正面发展导向。”上述投资人表示。
毕竟,经历过寒冬,一方面会增强对基本价值判断的信心,但更会对“泡沫”的出现,充满警惕。
踩中红利的公司们
短短两年,中国生物制药界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周期。
也不过短短3个月,更让人见识了周期从低谷到高潮有多么让人猝不及防。
在2025年1月份的JP摩根医疗健康大会上,正好是中国创新药资产被全世界看见的时刻,会场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都是中国面孔。许多biotech从业者“带着绝望寻找希望”,上述投资人也去了现场,他回忆:“信心比黄金重要,那时大家还都愿意积极出去,寻找海外希望,这份执着在当时看来尤为重要”。
谁也没有想到,1月份时,JP摩根的国外BD机会还是那些上市无望biotech的“远水”,3个月后,一波破天红利从天而降。
后面发生的故事,不仅现在多次出现在我们文章的段落中,也必将会出现在未来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历史回顾中。
沉寂两年多后,中国biotech迎来一波IPO热潮。一级市场投资人陪跑多年的公司,在过去半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悲大喜:从去年biotech一级融资无望、上市遇阻,现金流竭尽枯竭,创始人面临回购对赌压力;一些投资人和创始人剑拔弩张,几欲掀牌桌……不过短短几个月,二级市场IPO开闸,3月份国际资金回流中国股市,港股IPO张灯结彩,2月份,一些即将上市的biotech又面临基石投资难求的困境,2个月后,基石又被疯抢。
过去两年(2022-2024年年尾)香港恒生生物科技指数(ETF)体下跌约40%,到了2025年9月份,不仅两年的跌幅涨了回来,整体又持续上涨近40%。
在上升周期时,几乎所有投资人都把“长期主义”挂在嘴上;但寒冬时,除了极少数美元基金外,大多数机构身体却很诚实,一些投资人自顾自跑着上岸,几个月前一些投资人坚持让创始人兑现“对赌”协议中回购承诺,其中起诉申请财产保全的投资机构也不在少数。但看到IPO回暖,一些险些和创始人撕破脸的投资人,又变回了“同路人”。
还有另一些投资人,虽然内心有压力,艰难的坚持着“长期主义”的价值观,虽然也不知道是否能走多远,但也没有选择给那些努力自救、坚持不放弃的创始人压力,一起等待回暖时机。
这场回暖,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开始大家都很高兴,看到一些质地良好的公司终于上岸,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回报,觉得我们的坚持没有白费。”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回忆。
拉开今年3月份一长串港股IPO的名单,4月份上市的映恩生物成为第一家踩中周期红利的公司。
映恩是2024年,靠license out大单出圈的代表。2024年年初,ADC领域大火,一笔超过10亿美元潜在总金额的License-out,在全球 Biotech 交易量断崖式下跌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抢眼。
在创新药寒冬中,能靠海外授权大单就能赚得现金流活下去的公司,是周期下行中不多的选择中优质的标的——短期有钱,长期创新能力得到全球范围内承认。即便有出海光环加持,映恩自己的上市却经历了反向的波动。2025年2月份,创始人找基石无人问津、询价遇冷;到3月份的时候,开始有外资回流,它的海外授权交易,在审美上比较符合美元基金的喜好。到了4 月份,逐渐成为追捧对象,4月15日挂牌后市值一度飙升至五六百亿元,随后伴随着大盘回调去泡沫化而重新盘整。
随后,一系列在一级市场投资人看起来产业价值确定的公司,都在上市前经历了这一过程。其中一家有商业化产品上市,且后续管线潜在数据被看好,在其赛道全球范围都算的上的佼佼者,也是在年初找基石遇冷。许多地方产业基金明确表示:“投资可以,做基石不行。”前两年港股一上市就破发,已让有六个月锁定期的基石投资成为投资人避之不及之地。5月份之后、上市之前,形势突转,其基石和铆钉份额,炙手可热,一些当初拒绝过这家公司的基金,也回头通过中间渠道要份额。
在市场情绪的推动之下,一切都被放大。
港股市场,忽然从几近干涸的河床,变成了许愿池。
繁华下的异动
前几年被国内商业化、外资撤出等因素压下来的创新药的繁荣,2025年下半年,在港股打开一扇门后,被压抑的火苗,熊熊燃烧。
在风口上,价值被数倍放大;没有价值的,也被吹上天。
随着自己早期投资的企业上市,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们带着一级的逻辑去关注二级市场。
逐渐,一位投资人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从5月份开始,第二批在红利期的公司开始上市,其中不乏鱼龙混杂者:有的公司不上市就要清算破产;还有一些公司,被当成新故事包装的业务内容其实早已经“过时”了。
还有一家公司,只不过踏上了减肥的风口,而实际上公司账上所剩不多,不得不靠最后各种办法融资借贷的资金撑到了上市的日子。他们没有选择投资。这家公司上市前一天,市场都认为“股价会破发”,结果没想到这家公司首日股价暴涨超过两倍。
他们在群里纷纷苦笑:“实在看不懂”。
后来,看不懂的事情越来越多。
和映恩同属于最早一波吃到红利的公司药捷安康,因为股价异动,被纳入“异动股”的范畴,它于2025年6月23日以13.15港元上市,因流通盘极低(仅1.38%)、9月被纳入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及核心药物Ⅱ期临床利好推动,股价在9月5日至16日从约63港元狂飙至679.5港元,市值逼近2700亿港元;然而同日午后暴跌逾50%,收于约192港元,市值回落至700亿左右。截至最新时间(11月17日),在700亿上下徘徊。
在多位投资人的认知中,即便市值700亿,也属于“价格明显偏离基本面”,他们认为:“这家公司的合理估值应该在50-70亿”之间。
这位投资人认为:“映恩这样公认的质地良好的公司,在风口上也被催化至600亿港元市值,也有点虚高,回落至约300亿更符合其目前商业进展,而药捷安康仍在700亿区间,则‘明显偏高’ 。”
除了药捷安康之外,轩竹生物、海西新药等公司的股价走势,近期也成为一级市场投资人关注的焦点。
于2025年10月以每股11.60 港元发行的轩竹生物,上市首日上涨126.72%,市值一度达到约136亿港元。据公开报道,在上市后第六个交易日,其市值推升至接近320亿港元,累计涨幅超过430%。截至11月17日,公司市值约329亿港元。
同属 10 月上市的海西新药发行价为 86.40 港元/股,首日上涨约 20.6%。此后股价继续走强,在 11 月中一度触及 145.9 港元左右,累计较发行价上涨近 70%。
对于这些涨幅,多位投资人表示困惑。一位长期关注医药板块的投资者称:“其中一家企业目前的收入结构还是以仿制药为主,从业务构成来看,很难解释股价为何能在短期内涨到这个区间。”
一位医药产业界从业二十余年的人士觉得诧异,近期许多医药圈外的投资人问他一些医药上市公司是不是值得买入,他们觉得很有潜力,要做资本运作,打包一些概念进去。“在我看来,他们提的那些公司,产品非常落后,也没有什么后续的产品,圈内人都知道。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公司都火了起来?”
为何价格偏离价值?
在过去半年的观察中,香港股市在直线上涨一段时期后,也开始有起落。让一级市场医药投资人们感到挫败的点是:他们感觉价格远高于价值的公司大涨且保持稳定,他们认为质地良好、产品被看好的公司却下跌,有的甚至较当天的大涨下跌了一半多。
例如,有一家被一级市场公认看好的创新管线较多且有潜在out-license潜力的公司,2025年7、8月份在香港上市,市值接近150亿港元。其后至10月,股价已回落,市值跌到110亿港元出头;
另外一家踏上了这波红利的尾巴,已有商业化产品上市、且下一个冲一线疗法的药物潜力较大的公司,市值一度跌了一半。
这类在一级市场投资人心中“价格为何疯狂偏离价值”的点,在二级市场投资人那里并不陌生。
港股的股价之所以相对好操作,原因很直观:很多新上市医药公司流通盘小,大部分股份被基石投资者或核心股东锁住,通过质押基石股或签署“抽屉协议”等方式,把股价短期推高。再加上港交所允许的绿鞋、回拨等市值维护机制,本来是稳定股价的工具,但在小流通盘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放大作用,短期内把股价炒高。
多位从业者表示,在部分近期股价涨幅剧烈的公司中,其基石投资者结构较为特殊,大部分份额由关联方承接,甚少看到市场化基金的身影。而上述两家真正质地较优的公司则因为相信自身硬实力,没有护盘,而最终导致“差生向上、优生向下”,令人唏嘘。
一位长期关注港股的二级市场投资人表示,一些股价剧烈波动的公司在发行安排上“并不透明”,容易让专业机构产生疑虑。“有一家18A公司子公司上市时,据我们了解,公开市场化基金几乎没拿到基石,全由关联方承接。”
“还有一家,公司原本就流通盘很小,最后只有极少数专业基金拿到一点点基石,还是因为原本是老股东,不得不配。我们这些做二级市场的人,会担心实际的定价支撑不足。”
这位投资人坦言,在他们看来,此类发行结构容易导致市场对估值的“含水量”产生争议,但实际情况仍需以公司披露为准。在熟悉二级市场操作的投资人看来,近期部分公司股价的快速上冲“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市值维护”。
“有些走势更像是为了明年冲港股通,把价格先推上去再说,”一位投资人称,“不能断言是违规,但这种节奏确实不像市场化买盘。”投资人强调,这只是基于交易层面的观察,不构成监管意义上的判断。
反倒是一些业界公认基本面扎实、但股价却不够稳定的公司,基石投资人大多都是专业的投资机构。例如映恩、维立志博、劲方医药等公司的基石投资人大多都由OrbiMed等这些市场化的专业投资机构构成。
如果基石由市场化基金构成,股价是很难被操纵的。但在创新药领域,尤其是脆弱的市场环境下,股价大起大落是正常的事情,
“创新药公司临床管线的数据显示未完全符合预期时,专业基金通常会根据自身判断选择减持,股价通常会出现回调。反倒如果股价主要由利益相关方支撑,短期可能保持稳定,但一旦撤出,股价可能快速回落,普通投资者承担风险。”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表示。
“有一些公司的创始人,只相信数据驱动,关注产品本身,对合规的市值维护,甚至有些‘不屑’,这也走入了一个极端。”一位产业界人士分析。
公司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市值维护。投资人说:“挑选专业基金作为基石,设计合理的锁定和分配结构,注重长期价值陪伴,而不是追求短期波动。”这种方式体现的是长期信心和企业基本面的认可。一位产业界人士表示。
-04-
最担心的事情会发生吗?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在这半年观察港股上市创新药股价的过程中,一度对自己产生过怀疑。
在他表达自己的不解和愤怒时,有人提醒他注意自身的盲点。
有人反问他:“一级市场看二级市场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思路去判断,但二级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即使关注长期价值,也得理解股价的短期表现完全不同。”
他内心也在批判自己的认知:“为什么二级市场要遵从你一级的判断?你既然在二级市场玩,就应该按照二级市场规则来。”
但他发现,如果把二级市场的异动合理化,会影响一级投资人的思维和选择:“二级市场投资者如果关注的大多是估值溢价,而不是管线进展或BD成绩。大家开始拿估值溢价的多少去对标。”
最终,他经过阶段性的思考后,反驳上述质疑: “可以质疑我们在价格波动区间的判断不专业,但不应该质疑在长期价值上的判断。
在经历过寒冬后,虽然一些投资人普遍对“红利的可持续性”不再期待,但却对“真实价值”有了更多的信心,在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资人的判断里,中国创新药的基本面依旧让人充满希望。
一位年初在JP Morgan参会的投资人表示,年初感觉大家都出海找希望,这一年创新药对外投资许可的总金额接近千亿美金;但这一年来,感觉国内市场的空间也在上升。据他观察,国内需求端在向好:“以前这些创新药,第一年几千万,第二年小上个亿,现在第一年就破亿,第二年五六个亿,第三年直接破十亿。”在进入医保国谈前,仅靠市场化销售的爬坡速度远超预期(如2-3年内破10亿),证明了国内市场强大的支付能力和需求。这是比BD故事更扎实的支撑。
此外,供给端也在加速,不仅是药品不断迭代,“不断有创新的东西出来”,还有资金和技术投入。投资人补充道:“这一年,企业的研发项目越来越多。”
而港股二级市场的繁荣,应该属于创新药“供给端加速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战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