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8日傍晚,黎巴嫩南部的平静被无人机导弹撕碎。西顿郊区的韦难民营内,一枚导弹精准击中清真寺停车场的汽车,剧烈爆炸瞬间吞噬了周边生命。
这场血腥袭击的制造者很快浮出水面。以色列军方当晚公开认领行动,发言人阿维凯·阿德拉伊在声明中态度强硬:“当我们说绝不容忍北部边境威胁,就包括所有恐怖组织。”
他宣称袭击目标是“哈马斯在营地内的训练营”,强调要“打击其在黎巴嫩站稳脚跟的企图,清除安全威胁”。
该组织在声明中怒斥,直指以色列轰炸是“对无辜巴勒斯坦人民和黎巴嫩主权的野蛮侵略”,坚称难民营里根本没有所谓的训练设施,遇难者都是普通居民。
更让局势雪上加霜的是,同一天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另一地点发动汽车袭击,又造成2人死亡。
硝烟背后,是早已千疮百孔的停火协议。自加沙战争后,黎巴嫩便成了“第二战场”。
此前美国斡旋的停火曾带来一丝希望,可这份脆弱的和平很快被空袭撕碎。
![]()
以色列以“真主党恢复军事能力”为由重启打击,黎巴嫩卫生部的数据触目惊心:停火以来已有超270人死于以军行动,约850人受伤。
更讽刺的是,停火协议中“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的关键条款,早已成了空头支票。
艾因·希勒韦难民营本就是矛盾的火药桶。作为黎巴嫩最大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这里居住着超5万名难民,长期处于多方势力交织的混乱状态。
此次无人机精准打击清真寺周边,更让外界担忧以色列的行动边界正在扩大——从打击军事目标转向平民密集区。
眼下,加沙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而黎巴嫩的新战火,无疑给本就动荡的中东再添一把火。
以色列发言人那句“继续采取果断行动”的表态,与哈马斯“抵抗侵略”的誓言碰撞在一起。
当停火协议沦为废纸,无人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没人知道这场蔓延的冲突,下一个受害者会是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