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 发自 广州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软硬结合量产辅助驾驶,会对自身造成阻碍”。
“Waymo从2019年就在凤凰城开跑,但今天也在发展”。
“后改装结合高精地图路线,短期会有优势”。
“但只有通过量产(辅助驾驶),才能享受到Scaling Law的红利。”
“以Mobileye为代表的上一代自动驾驶玩家,因为功能受限,逐渐被市场淘汰了。”
“模仿学习都没做好,谈什么强化学习。强化学习追求的是后面几个点(的增长)”。
这就是元戎启行CEO周光,以自身商业化进展为起点,最新分享的行业认知。
![]()
据周光透露,目前元戎方案已累计量产上车20万台,10月拿下了40%的城区NOA第三方供应商市场份额,明年将冲刺交付100万台,全部都是城区NOA车型,不做“纯高速NOA”方案。
量产辅助驾驶快速上量,也推动着元戎重启Robotaxi,基于量产乘用车,甩开高精地图,明年一年的时间,在国内跑通从0到1,实现车端无人收费运营,出海首站瞄准中东。
周光明确表示,自己走的正是“特斯拉路线”,即从L2向L4渐进式升维,“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Scaling Law的技术红利”
而与之相对的,另一条并行的路线是“Waymo路线”,直奔Robotaxi终局。
通过元戎启行的最新分享,我们也能看到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热辣滚烫玩家发声热辣,市场行情滚烫。
1年实现Robotaxi商业化,出海首站瞄准中东
实际上,这并不是元戎首次开展Robotaxi业务。据周光回忆,实际上在2020年初,元戎启行就在深圳福田部署了几十台无人车,但后来不做了,决定换一条路线
这条路线就是数据驱动路线,也是所谓“特斯拉路线”
先通过量产辅助驾驶,把模型落地到百万级车辆上,从而获取海量数据,反哺模型达到Scaling Law(规模法则),让模型具有强大的泛化性,最终实现Robotaxi大规模部署。这也是元戎心目中“唯一的路径”。
现在这条路径迎来关键里程碑,周光认为Robotaxi已经来到了规模化阶段。不过这一次,元戎落地Robotaxi的方式和上一次不太一样。
软件方面,Robotaxi和量产车共用一套VLA(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技术架构,不用高精地图。
![]()
硬件方面,Robotaxi运营车辆基于量产乘用车打造,车辆本体很接近咱们在门店买到的车。
![]()
运营方面,从副驾有人开始,一年实现车端无人和收费运营,出海首站瞄准中东。
总得来看,这和特斯拉今年的落地模式几乎一样,背后的原因也趋同。在周光看来,现在入局Robotaxi的时间刚刚好,因为积累的数据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可以开始了。
据周光透露,目前元戎方案已量产累计交付20万台,2026年冲刺全年交付100万台100万台全都是城区NOA方案
这是不是太快了?
获取40%市场份额,冲刺百万台交付
元戎的量产之路始于去年,相比很多玩家开展得比较晚,与端到端范式同步兴起。到去年年底,元戎方案交付不过2万多台。
短短一年时间,元戎交付量就翻了10倍,尤其在近期爆发增长,9月交付超3万台,10月第三方机构的结果显示,元戎拿下了40%城市NOA第三方供应商市场份额
![]()
今年增势迅猛,明年势头不减,为什么能这么快?
元戎明年的底气主要来自于最新斩获的项目:
一家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全系定点,这家车企的中型SUV产品是赛道销冠。你觉得是哪家呢?欢迎把答案分享在评论区。
元戎同时还分享了双方达成合作的背后故事。据周光透露,元戎团队曾先后在杭州、深圳、上海和慕尼黑等地展现元戎的技术。其中最难忘的一次是在深圳,客户因故凌晨4点才到深圳,惊喜地看到了元戎团队,被元戎打动,接受邀请试车。
多次试车后,最终在今年9月,VLA的推理能力和防御性驾驶惊艳了这个客户,最终确定了合作。
![]()
一叶知秋,从这背后也能看出元戎实现快速增长的秘诀:
技术的前瞻和商业的专注。
技术上,元戎去年在供应商中率先转向端到端范式,今年第一个对外供应VLA方案。商业选择上,元戎“不广撒网”,而是专注于少量客户的核心车型,携手制造爆款,用少量车型撬动多数市场。
这实际上类似于消费电子产业的爆品逻辑,比如苹果仅仅靠一款iPhone,不搞机海战术,就能拿下全球巨大的市场份额。
在周光看来,汽车行业也正在呈现相同的趋势,“以后可能就没那么多车型了,少数的车型拿多数的销量”。
![]()
做爆品,并不意味着要去获取所有的市场,比如元戎不考虑提供“纯高速NOA”方案。
众所周知,现在行业具有城区NOA量产能力的玩家,基本都会提供一套纯高速NOA方案,下探到更大的市场。但在元戎看来,做高速NOA对获取数据并没有帮助。
据元戎透露,市面上大量的高速NOA车型,实际上并没有数据回传的能力,这里面有一个成本的问题,你要想有数据回传能力,需要在车端部署硬件,加上传输数据的网费,几乎赚不到钱。
不过成本也不是元戎考虑的全部,比如很多玩家都在走的软硬结合路线,元戎坦承,这确实在外供方案时更有成本优势。
但是一方面这会在量产辅助驾驶时,对自身选择更好的芯片造成阻碍。另一方面,从终局考虑,落地Robotaxi其实首要考虑的也不是芯片成本。
而以终为始,元戎会继续以量产辅助驾驶为基石,获取数据和工程化经验,服务RobotaxiRoadAGI业务。
![]()
RoadAGI是元戎启行今年推出的一项新战略,主要服务于“最后100米”的配送。
技术范式是基于VLA和VLN(Vision-Language-Navigation),所谓VLN就是自己根据环境感知,不需要靠扫图,实现点到点的运输。在周光看来,这也和当前火热的无人配送的技术路线有所不同。
![]()
周光表示,“我们走这条路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GPT的出现,是Scaling Law的技术红利,只有通过量产(辅助驾驶)才能享受到这个红利,依赖高精地图的传统方式,是无法享受到的”。
总体来看,元戎的分享还挺全面的,但是总觉得又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呢?
One More Thing
从辅助驾驶聊到自动驾驶,周光本人并没有主动提及L3。当面对相关提问时,周光认为L3确实有助于消费者购买,但这和落地Robotaxi是两回事
- 特斯拉就没有做L3,直接进军L4,底层逻辑不一样,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商业问题。
- L3是规则写得越详细,团队规模越大越牛。但想做Robotaxi的服务,需要一个泛化性足够好的模型。我觉得L3跟L4有冲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