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正在全城热映中,并成为不少市民热议的话题。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畸笔叟(郑健)始终关注这部上海电影。11月6日晚,他走进大光明电影,参加了《菜肉馄饨》首映场观摩活动,并写了多篇影评,不少网友纷纷留言互动。在这位爱吃馄饨的老上海看来:“千呼万唤始出来,一碗原汁原味的上海人家的菜肉馄饨终于上桌了!”
![]()
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畸笔叟做客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这位上海作家走进节目进行对谈,请他分享对馄饨的喜爱之情以及电影《菜肉馄饨》的观感。
很早就关注《菜肉馄饨》,电影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Q 新闻晨报:郑老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电影《菜肉馄饨》的?
A 畸笔叟:我很早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了。因为我和电影《菜肉馄饨》的制片人顾晓东、编剧金莹都比较熟,金莹刚写好小说《菜肉馄饨》,她就发给我看过了;我也参加了剧本的第一次围读,所以很早就开始关注这部片子了。当时其实是有一点担心的,因为《菜肉馄饨》的剧本创作可能早于爱情神话,但是迟迟没有开机拍摄,不过去年拍摄进度特别顺利,后期的推广活动也很多,我也参加了不少。
![]()
Q 新闻晨报:我们知道,《菜肉馄饨》的制片人、导演和编辑都是上海的电影人和电视人,在你看来,这样的组合对于这部上海电影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A 畸笔叟: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上海的意义来说——让我们更有信心了,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大家都来做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上海人来拍电影是不是一定有优势?我觉得肯定是有的。其实我也很赞同,有更多像邵艺辉这样的电影人参与上海电影的拍摄,其实邵艺辉之前在上海住了7年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是一个上海人。我是很不愿意用新上海人这样的词去形容,只要你爱上海,在这里工作过、生活过,他就是上海人,我们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形成了这次嘉年华,几乎半城的熟人来拍电影,再有更多的熟人来看电影,形成一种很好的氛围,我觉得这是正向的作用。
Q 新闻晨报:《菜肉馄饨》是一部沪语电影,对于演员们的全沪语台词,你在观影之后怎么看?
A 畸笔叟:我觉得作为一部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的沪语对白比《爱情神话》略好,但也不是挑不出毛病。你不能要求一部全沪语的电影,沪语对白跟观众的契合度达到100%,才让它出品,这其实也不现实。其实是怎么拍都会有瑕疵的,因为上海话就像一条河一样,从60、70、8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的上海话,其实各个年代也是不同的。像我们这种老人上海话一直不变,也不能说我就是老上海话,后面的人上海话变了,也不能说他就不是上海话。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讲拍照要站在C位,如果你要真要说老上海话怎么说呢?不但要说“贴当中”,还要说“贴贴当中”。有多少人能说得那么准确呢?如果说剧本当中出现这样的一个台词,我觉得演员说C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纠结是不是说“贴贴当中”呢?
Q 新闻晨报:电影《菜肉馄饨》的编剧和原著小说作者金莹是一位80后,从她当时创作小说的角度,是不是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A 畸笔叟:因为我和金莹算是电视台的老同事,她做了二十年的纪录片导演,拍摄的题材里面有社会现实,那时候有一段时间要接触现实主义题材。所以我觉得《爱情神话》讲的是中年人爱情的样子,《好东西》又讲了女性的爱情观念,这一次拍摄《菜肉馄饨》,潘虹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让你们看看爱情老去的样子,我觉得这是很精彩的。老年人这个题材其实是之前没有触摸过的,我觉得它是有时代性的。曾几何时,人民广场相亲角是我们上海人心头一块不能让人提起的“伤疤”,一讲城市里有这个,好像脸面上会觉得不怎么样。但现在电影就去正面触碰它,然后发展出故事来,我觉得很好,很有时代性。上海已经不是老龄化社会,而是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人已经达到百分之三十,再不去讲老年题材,难道还有比它更时代性的东西吗?我想可能没有了。
片名《菜肉馄饨》很有上海特色
Q 新闻晨报:最近关于这部电影《菜肉馄饨》的议论不少,首先是关于电影片名,有人认为用《菜肉馄饨》来做电影片名,尤其不妥,不是上海特色,你的观点是什么?
A 畸笔叟:大家对电影《菜肉馄饨》这个片名有不同的意见,总觉得我们上海人平时不讲菜肉馄饨,只讲什么大馄饨小馄饨,或者是讲荠菜馄饨的。我听说,有一次主创团队在和观众的见面会上,有人就当场提出过这个问题。导演吴天戈用手机给大家展示了一张1937年上海老报纸的截图,说明当时就是有菜肉馄饨的。这家店开在什么地方?麦赛而蒂罗路,就是今天的兴安路,就是妇女用品商店后面的那个地方。这就说明,菜肉馄饨肯定不是一个人造出来的词汇。
![]()
1937年出版的上海老报纸截图
我刚才提到,金莹是80后,她生活的那个年代,上海大小馄饨已经分得不那么清楚了,家里人可能还在讲,但店里你已经看不到这种痕迹了,已经出现了鲜肉馄饨、菜肉馄饨这些品种,所以她这么写也非常正常,而且《菜肉馄饨》四个字很公正,如果写《大馄饨》三个字,就像制片人顾晓东讲的:“我的名字叫《大馄饨》,你买不买票?”但这是一个笑话,但听听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认为《菜肉馄饨》这样的叫法,有上海特色,也是上海的传统叫法,是可以的,但是之一。你要帮它取别的名字也是可以的,我不跟你争。
Q 新闻晨报:对于有人提出“上海馄饨分大馄饨、中馄饨、小馄饨”的说法,你为什么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A畸笔叟:我写过关于电影《菜肉馄饨》的评论文章,有很多人留言说“上海是有大馄饨、中馄饨、小馄饨的说法”,但我是这么回答的:第一、就我本人而言,没有听到过中馄饨的说法,但是有很多人听到过就跟我举例子,说中馄饨是在虹口那些地方,这种情况可能是有的。但是我想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讲法?因为以前上海的大馄饨主要是纯肉的,小馄饨也是纯肉的,纯肉大馄饨不可能像今天你看到的菜肉馄饨那么大,所以以前所谓大馄饨里面的肉馅子是很小的一粒,包出来大概不好意思叫大馄饨,所以被称为中馄饨,我不排斥这种说法,但是它不是一种很主流的说法,这是其一。第二就是说,后来就没有纯肉馄饨了,纯肉馅子的馄饨卖不动,要以菜肉馅子的馄饨为主了,到了菜肉馄饨占据主要地位时,所谓中馄饨的提法也就消失了。我觉得中馄饨即便有过,也只是很短暂的存在。
![]()
我就那么爱吃馄饨,年轻时一顿吃28个
Q 新闻晨报:郑老师,你也是一位美食人士,你平时喜欢吃馄饨吗?
A 畸笔叟:我们家其实是一直包菜肉馄饨的,我结婚前跟父母住在一起,家里也是一起包馄饨的。然后结婚之后,我和太太也是喜欢菜肉馄饨的。讲一件可能大家听了有点吃惊的事情——以前我们家包馄饨,我太太要吃25个,我要吃28个!所以我们那时候包馄饨,买一斤皮子是不够的,因为一斤皮子只有44张,要买一斤半皮子,那是很厉害的。但是你如果买面的话,两个人吃是不需要一斤半面的,根本吃不下去的,所以这也凸显上海人对馄饨的热爱。我也知道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在家里吃馄饨,20个是起板的,不过像我这样吃28个馄饨的不多。现在我们继续每个礼拜要吃一到两次馄饨,太太吃10个,我只吃8个了。但我还是喜欢吃馄饨,半个月当中不包一次馄饨,在我们家可能是不行的,就那么爱馄饨!
![]()
Q 新闻晨报:你在第一本书《上海穿堂风》收录了“三林塘馄饨店杂记”一文,这家店80年代初期就开了,你怎么会和这家店结缘的?
A 畸笔叟:因为我在北京东路的电台上了八九年班,所以那时候就一直到江西中路的三林塘馄饨店去吃馄饨。为什么喜欢吃这家呢?它当年其实是叫特色馄饨,三林塘馄饨是后来才取名的,人家一两馄饨五个卖一毛钱,一碗二两馄饨卖两毛钱,他家要卖四毛钱,但保证你花的这四毛钱是物超所值。因为馄饨包得馅料特别足,老板娘跟她的员工讲“你要包得馅子包不下了,才能停下来”。后来他们家的皮子采取特制做法,请工厂里专门定做,皮子特别厚、特别大,然后汤还可以免费续,而且还是肉汤,所以非常受食客欢迎。我可以负责任的讲,当年上海有很多个体饮食店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菜肉馄饨上做出了很多新的改良手段。三林塘馄饨店无疑在这方面做得最早,步子也迈得非常大,这就是我为什么出第一本书《上海穿堂风》时,把这段杂记收到这本书当中,因为对我来讲,这家店的印象非常深刻。
![]()
《上海穿堂风》(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书当中介绍了三林塘馄饨 ![]()
畸笔叟拍摄的三林塘馄饨店,图中为现在的店主何阿姨(大约2005年左右拍摄) 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电影需要老年观众
Q 新闻晨报:应该说,电影《菜肉馄饨》吸引了不少老年观众走进电影院,在你看来,这部沪语电影其实是需要老年观众的,而且还有更多的电影需要老年观众支持。
A 畸笔叟:我今天还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菜肉馄饨》的影评,可能我之前写过,算法就推给我了。很多人讲“我去看电影,里面坐的观众都是银发族”。我觉得这个现象并不奇怪。这部电影能够把老年人从家里“吸出来”到电影院,这是很要一点功力的。电影从来没有规定说就是青少年和中青年的活动,只是以前有一些电影,你还真调不起老年人的兴趣,人家没来而已,所以不要忽视老年观众的重要性。
![]()
所以我认为,不光是沪语电影《菜肉馄饨》需要大量老年观众,我们刚刚提到,上海是一个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都很高。现在很多消费离不开老年人群,以后一些新的合适的电影出来,可能都需要老年观众去支持,所以电影不要拒绝老年观众。
Q 新闻晨报:我们看到这次电影《菜肉馄饨》有不少的联动,非常闹猛,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 畸笔叟:我觉得这次电影的推广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在思南公馆的“馄饨痛楼”(指“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我也去过一两次,每天的人气是高得不得了。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已经不光是观摩电影,就像你去看一场明星演唱会,它已经变成一个大Party了,甚至是一种嘉年华,周边产品加上各种其他活动,演唱会前后,搞得非常热闹。所以我觉得现在《菜肉馄饨》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趋势——观众不光可以看电影,还可以到“馄饨痛楼”里面去结识新老朋友,去交流过去的那些事情,你也可以到电影院里去哭笑笑,这些给观众营造了非常好的观影氛围。我相信,以后许多电影都会走向这样一种文旅商结合或者IP开发的新路子。我们也要注意,电影行业有些老的习惯性的做法正在慢慢消失,我们要欢迎和接受新的电影玩法。
各位市民朋友,你看过电影《菜肉馄饨》吗?你觉得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欢迎在节目下方留言,与我们一道互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