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数据历史性暴跌,大家都不爱借钱了,还是不爱消费了?刚刚公布的10月金融数据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全国居民贷款不是增长,而是减少了3604亿。这是什么概念?
过去近20年,哪怕是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的疫情初期,我们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数字。更让人震惊的是,往年的“金九银十”是贷款的高峰期,同月增长四五千亿,而今年10月份,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历史性的负增长。全年累计下来,居民新增贷款同比暴跌65%,创历史新跌。
三个关键的信号告诉你,钱都去哪里了?
信号一,消费型贷款断崖式下跌。10月短期贷款减少2866亿,这意味着,信用卡、花呗、借呗等日常消费贷款急剧萎缩。即便双十一提前一个月启动,各种促销铺天盖地,也没能激起大家的消费欲望。这背后反映的是消费信心根本性的转变,从敢花明天的钱,到连今天的钱都要省着花。
信号二,房贷市场彻底冰封。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房贷,缩水700亿。与此对应的是,10月全国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40%。尽管政策不断放松,首付比例下降到历史新低,房贷利率一降再降,但购房者依然选择观望。这说明问题不在于能不能买,而在于敢不敢买。
信号三,存款记录增长。与贷款寒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9个月全国居民新增存款12.73万亿,同比增长8800亿,增幅7%。钱没有消失,只是从敢花变成了拼命存钱。
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我们正在经历什么?
债务的天花板效应。中国居民债务收入比已经达到了142%,意味着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工作1.4年才能够还清所有的债务。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德国(93%)、美国(101%)、日本(107%)等发达国家。当债务压力到了临界点,去杠杆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收入预期的根本性转变。过去的20年,我们习惯了收入的持续性增长,所以敢于负债消费,但现在降薪裁员、行业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这种心理预期的转变,比任何政策调整都更深刻地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从扩张到防守的生存策略的转变,这不是简单的消费降级,而是整个社会从进攻型转向了防守性的生存策略调整。存钱不是因为有钱,而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不贷款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担心未来还不上。
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呢?给普通人的三点启示:
第一,现金流管理比资产规模更重要。在去杠杆周期,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比追求资产增值更关键。建议保持6~12个月的应急资金,优先偿还高息的债务。
第二,消费决策需要长远的视角。区分“想要”和“需要”,大额支出必要考虑3~5年还款能力,而不是只看当下的收入,避免冲动消费,特别是需要借贷的消费。
第三,提升反脆弱的能力。这是个需要增长个人竞争力的时代,投资自己的技能和健康,保持多元化的收入来源,这些比任何的理财产品都要可靠。
最后,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我们正在见证的,可能不止是一次普通的经济周期波动,而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普通人财富观念的深刻转变。从借钱消费到存钱防守,从加杠杆扩张到去杠杆求稳,这种转变短期看似挑战,长期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财富观。
记住,在不确定的时代,现金是氧气,债务是负担,而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你创造价值的能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