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在厦门和金门一带坚持抗清,南京之战失利后,清军趁机攻打金厦两岛,他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手下将士的粮草供应成了大问题,而且没有稳固的后方,长期抗清根本无从谈起。这时候,他急需一块新的根据地,既能囤积粮草,又能安置将士家眷。
就在这个时候,前荷兰通事何斌投奔了郑成功。何斌在台湾待了多年,对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因为和荷兰人起了债务纠纷,才不得不逃出来。
他给郑成功带来了一张台湾的详细地图,上面清楚标着荷兰人的据点、兵力部署和港口航道。何斌告诉郑成功,台湾土地肥沃,能种粮养鱼,而且荷兰人在那里的兵力不多,正是收复的好时机。
郑成功早就听说台湾被荷兰人侵占,当地汉人受了不少欺负,加上此时急需根据地,他立刻下定决心,要把台湾收回来。
![]()
不过,这个决定一开始遭到了不少将领反对。他们觉得台湾远在海上,风浪大,航道复杂,而且荷兰人的火炮厉害,贸然进攻风险太大。
郑成功耐心说服大家,讲清楚没有根据地的危险,又拿出何斌带来的地图,详细分析了荷兰人的弱点。将领们听后,都同意了进军台湾的计划。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准备工作。郑成功清点了手下的水陆军队,挑选出两万五千名精锐将士,又集中了三百多艘战船。这些战船有大有小,大的能装几十人,小的灵活机动,适合在浅海航行。他让人把粮草和淡水提前装船,还特意让士兵们练习在船上作战,熟悉海上颠簸的环境。
何斌也没闲着,他一遍遍给将领们讲解台湾的航道情况,重点提到了鹿耳门港。这个港口平时水浅,大船根本进不去,荷兰人只在那里放了很少的兵力防守,可一旦涨潮,航道水深就够大船通行,是个突袭的好地方。郑成功把这个登陆点记在心里,悄悄制定了奇袭计划。
![]()
1661年三月,郑成功趁着清朝帝位更替,清军暂时没精力对付他的时候,率领船队从金门出发。船队先到了澎湖,在这里补充了淡水和粮食,休整了几天。郑成功让人打听台湾的潮汐规律,确定了涨潮的具体时间,然后挑选了一个夜色浓重的晚上,率领主力船队向鹿耳门港驶去。
此时的荷兰殖民者,在台湾主要盘踞着两个据点,一个是台江对岸的赤嵌城,另一个是海边的热兰遮城。他们早就听说郑成功可能会来进攻,却根本没当回事。荷兰总督揆一召集手下商议,有人提出鹿耳门港虽然水浅,但涨潮时可能有风险,应该加强防守。
可揆一却笑着说,鹿耳门那种地方,大船根本开不进来,郑成功要是敢来,就是自投罗网,等他来拿就行。他们把主要兵力都放在了南边的大港,那里航道宽阔,荷兰人觉得郑成功肯定会从这里登陆。
郑成功的船队借着涨潮的势头,顺利驶进了鹿耳门港。等荷兰人发现的时候,郑军的战船已经布满了海面。士兵们迅速登陆,很快就控制了附近的滩涂。
当地的汉人百姓看到郑军来了,都纷纷跑出来帮忙,有的带路,有的送粮食,还有的拿起锄头扁担,跟着郑军一起攻打荷兰人的小据点。
荷兰人急忙从热兰遮城派出军队阻拦,可他们的人数太少,而且不熟悉地形,刚一接触就被郑军打败了。郑成功派人包围了赤嵌城,切断了城里的水源和粮食供应。赤嵌城的荷兰守军撑了没几天,就派人出来投降。
![]()
揆一在热兰遮城得知赤嵌城失守,才慌了神。他赶紧派人向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求救,同时坚守热兰遮城不出。郑成功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在城外修筑工事,打算长期围困。
几个月后,荷兰的援军终于到了,可他们的战船刚开进台江内海,就被郑军的战船和岸上的炮火夹击。原来有个华人农民告诉荷兰援军,郑军缺粮,应该去拦截运粮船,可援军将领不听,非要进内海决战,结果损失了两条战船,仓皇逃走。
援军逃走后,热兰遮城里的荷兰人彻底没了希望。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很多士兵得了病,战斗力大减。揆一几次组织突围,都被郑军打了回去。
1662年二月,揆一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荷兰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就此结束,被侵占多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