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选自《见证亚洲世纪:一本非外交回忆录》,马凯硕著,全球化智库(CCG)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
京东图书 | 《见证亚洲世纪》
序言
《见证亚洲世纪》
随着亚洲复兴的势头越来越显著,对21世纪是否会是亚洲世纪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提到“亚洲复兴”“亚洲世纪”,就不能不提新加坡外交官、公共知识分子马凯硕。他是较早开始关注和讨论“亚洲复兴”的学者,几十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这一理念。
关于“亚洲复兴”“亚洲世纪”的宏大叙事数不胜数,而马凯硕这本《见证亚洲世纪: 一本非外交回忆录》(以下简称《见证亚洲世纪》)则从个人生活的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反映了亚洲在二战后几十年来争取独立自主、发展经济、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这些宏大议题如何改变了一个贫穷的、曾被西方殖民统治洗脑的亚洲人的生活与认知,进而使他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充满自信、为祖国利益进行游刃有余的外交博弈的外交官和知识分子。
马凯硕的身份、成长历程和成就使得他成为“亚洲复兴”的最佳代言人之一。他是一位印度裔新加坡人,他的父母因为英国主导的“印巴分治”引发的骚乱和种族屠杀而逃亡新加坡。马凯硕1948年在新加坡出生,从小生活在印度教、穆斯林和华人文化碰撞融合的贫民区。彼时新加坡仍然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教育仍然以培养亲英的“帝国臣民”为目标。马凯硕热爱读书和思考,大学时专研哲学。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用辩证思维去看待世界。他在新加坡大学接受本科教育,在加拿大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荣誉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多元教育背景让他形成了多边主义的视角和理念。此外,他的两段婚姻都是跨国婚姻——两任妻子都来自美国,这令他有了与西方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并给他与其他外交官、尤其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外交官接触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的两段婚姻堪称东西合璧。在外交职业生涯中,他充分利用了这些。他曾担任新加坡外交官33年,两度担任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期间新加坡曾担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国,因而他得以见证和参与了多次多边外交博弈。与此同时,新加坡建国一代领导人的思想和原则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帮助他形成了自己的地缘政治理论。在外交生涯结束之后,他投身学术界,成为全球知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被誉为“亚洲世纪的缪斯”。丰富的阅历和辉煌的职业生涯,塑造了马凯硕审视全球事务的独特视角。他将这种视角应用于分析正在演变的中美关系——一个日益复杂且争议不断的领域。他深谙华盛顿与北京的政治现实,这得益于他与双方资深人士的长期联系;而他的第三方地位,又使他能以局外人的清晰和理性来剖析热点问题。他的职业成就和学术成果使他在东西方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马凯硕很早就开始阐述“亚洲复兴”“亚洲世纪”理念,并出版了多部专著。
我和马凯硕相识于2004年,当时他履新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我应邀去访问。如今我们相识已有20余年,多次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讨论问题并交换看法。在2009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议程设置会议上,我们同台参加了关于“全球议程”(Global Agenda)应该关注哪些议题的研讨。2017年,马凯硕的新书《东盟奇迹》(
The ASEAN Miracle: A Catalyst for Peace)在北京大学举办首发仪式,他邀请我参加,那时他已经是“亚洲崛起”的主推思想家。我们也曾并肩作战。2019年5月,我与他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全球瞩目的“芒克辩论会”中作为辩论的一方,就中国是不是国际自由秩序的“威胁”与美国对华强硬派——曾任特朗普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麦克马斯特(H. R. McMaster)将军和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是中新学者第一次合作走上国际辩论舞台,对弈西方强硬的保守派人物。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舆论对中国都殊为不利。现场观众多是来自加拿大银行高层、议员、公司高管、媒体主编等各行各业的精英,大多是掌握北美各领域利益阶层的白色面孔。他们大多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接触的主要是北美本土的媒介和信息,他们对真实的中国的了解比较片面,对这个辩题的先决立场不言而喻。西方的主流观点是中国构成了“威胁”,在西方国家主场举行的辩论会,现场氛围对支持中国立场的辩手很不友好。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和马凯硕配合默契,有理、有据、有节地驳斥了对方充满误导性的叙述,最后经过现场3000名观众投票表决,我方获得了辩论的胜利。这场辩论直面西方的质疑并进行建设性的回击,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舆论博弈。
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多次进行线上交流。2021年,全球化智库(CCG)受邀将马凯硕的新著《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
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这一全球畅销政论图书译成中文,并与中信出版集团一起为该书举办了首发仪式和研讨会,与马凯硕本人视频连线探讨中美关系的“世纪之问”。在该书中,马凯硕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复苏、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我们应该问的问题不是中国或美国是否赢了,而是人类是否赢了。这本书获得作者本人、出版方和读者的一致好评。我们还为本书举办了一场专场对话——“多极世界中的中美关系”,这是“CCG对话全球”视频节目中的一期。在对话中,马凯硕再次表示,中美两国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核心利益冲突,两国最好将资源用于改善本国人民的福祉与合作减轻气候变化等共同威胁,而不是投入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这不仅损害两国的利益而且损害全世界的利益。此次对话实录已经收录于世界知名出版社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的《对话全球: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
CCG Global Dialogues: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Global Gaps, and Power Shifts in the 21st Century)一书,以飨读者。
同年,马凯硕还为我和苗绿主编的一本全球发行的英文重磅图书《共识还是冲突?》(
Consensus or Conflict?)贡献了一篇探讨全球化的文章——《全球化已死!全球化万岁!》(
Globalization Is Dead! Long Live Globalization!)。这本书发行后不久,乌克兰危机就发生了,显然,建立全球共识道阻且长。
2022年,我们为马凯硕编辑了英文图书《亚洲的21世纪》(
The Asian 21st Century)并举办了研讨会。该书是我和苗绿主编的“中国与全球化”英文丛书中的一本,本系列其他图书还包括汇聚全球思想领袖、学者、诺奖得主、前政要等作者文章的《共识还是冲突?》,《驻华大使看中国与世界》第 1、2部,《商界领袖看中国:抓住广阔市场的发展新机遇》(
Transition and Opportunity: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Leaders on Making the Most of China’s Future), 我的个人文集《命运与共:中国与全球化的未来》(
The Ebb and Flow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Role in the World),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教授的著作《软实力与中美竞合》(
Soft Power and Great-Power Competition),《碎片化世界中的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
Enhancing Global Governance in a Fragmented World: Prospects, Issues, and the Role of China),《全球发展与中国合作:应对世界变化的创新思维、政策与倡议》(
Glob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New Ideas, Policies and Initiatives for a Changing World)。所有这些图书都可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网站上获取。
起初,马凯硕很是怀疑这样一本辑录评论文章的图书是否会有人感兴趣。然而,英文版《亚洲的21世纪》面世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21年12月30日上线以来,其电子书累计下载量超过400万次。在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马凯硕曾问出版商这本书反响如何,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总裁回答称,该书电子书的下载量已达到学术类出版物平均下载量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它已经成为现象级著作。在我们于2022年1月为本书举办的以“21世纪见证着亚洲的崛起,也为世界各国的深度合作提供新的契机”为主题的对话研讨会上,两位亚洲问题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SAIS)副院长兼赖肖尔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肯特·凯尔德(Kent E. Calder)、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凯瑞·布朗(Kerry Brown)都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赞誉,同意本书描述的是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称其向西方世界传达了重要信息。因本书在海内外引起的广泛关注,马凯硕在新加坡又举办了一场发布会以飨读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和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陈庆珠亲临发布会。
2023年,《亚洲的21世纪》简体中文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全球化智库在北京总部举办了图书发布会,马凯硕亲临现场并发表演讲,受到了广泛的报道和关注。同年,该书繁体版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作为一个小国出身的外交家,马凯硕尤其懂得且珍视多边主义的意义,而多边主义也正是中国一直倡导的全球治理原则。2025年初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我和马凯硕以“多边主义的未来”为题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马凯硕认为,西方文明主导世界的阶段已进入中末期,世界已经进入了基于“3M”,即多极(multipolar)、多边(multilateral)和多文明(multi-civilizational)的新格局,但不能接受这一现实的西方文明正试图利用现有机构和现存其他力量主导世界,例如争夺国际组织的领导权。马凯硕表示,作为全球地球村议会性质的机构,联合国本应代表全球的声音,但现在只占全球人口12%的西方却占据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60%的席位,因此联合国应进行改革,以全面、充分反映不同人群、社会的声音。
马凯硕表示,过去几十年里,亚洲在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和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为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东盟和其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倡议为在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达成有效协作的制度性平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因此他建议亚洲国家把已有的多个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协定和安排进一步整合,呼吁亚洲国家或组织坚持通力合作,让21世纪真正成为亚洲世纪。这与我一直倡导建立的“亚洲联盟”有许多相似因素。在逆全球化浪潮甚嚣尘上、世界趋于碎片化的形势下,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凝聚多边合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在亚洲复兴的背景下,为缓和亚太地区地缘政治之争,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可在“东盟+3”基础上打造“亚盟”,并进一步推进亚太区域一体化。我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 一书中提出,东亚国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推己及人”等共识原则有助于在承认和保持该地区国家经济、文化和历史政治认同的多样性的前提下,继续发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
当前,亚太地区存在大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RCEP、东盟“10+N”衍生系列……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亚洲区域经济存在着旺盛的活力,同时各方有较强的意愿进行合作,但过多的贸易机制导致了碎片化,不利于区域稳定与发展。因此,推动各个自贸区之间的标准合并统一,实现在统一标准下共同市场的整合,亦即建立一个覆盖全亚太的自由贸易区(FTAAP),是未来要做的事。根据全球化智库的研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FTAAP,一是将 CPTPP 和 RCEP 融合成为 FTAAP;二是围绕 CPTPP 和 RCEP 形成一个“伞形协定”。FTAAP 可在关税减让、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规则等方面设定介于 CPTPP 和 RCEP 之间的中间水平标准,在亚太区形成一个多层级的自贸体系。这将有助于亚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当前世界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全球公共产品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具有重大意义。
面对当前的全球分裂趋势,马凯硕呼吁欧美与亚洲开展更多的经济合作,“使美国再度伟大的最佳方式其实是使全世界都变得伟大”。
《见证亚洲世纪》是马凯硕的人生回忆录,在书中,他披露了自己从贫民跃升为精英的细节,坦诚地记录了一生中的起起落落与思想变化,也没有回避其他人对他的批评。他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讲述自己的一切,也回忆了自己与新加坡领导人和他国外交官的交往过往。他将个人史与宏大叙事结合起来,让历史变得鲜活可触,充满温度。在书中,他感谢新加 坡的成功与亚洲的发展,正是这样的历史大局培养出了马凯硕这样富有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人物。全球化智库非常荣幸受邀翻译本书并推进本书简体中文版的出版。我们与国内多家出版社接洽,最终由外交部下属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该书——这个选择与马凯硕的事业成就相得益彰。相信这本书也将和《亚洲的21世纪》等马凯硕的其他著作一样在国内畅销。
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有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士。我们相信本书将为那些关心外交事业和关注亚洲复兴的人士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从而加深对这些领域的多层次、多角度理解。
王辉耀博士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外交学院特聘教授
2025年4月于北京
▲视频(EN)|CCG《见证亚洲世纪:一本非外交回忆录》图书研讨会
CCG 图书
![]()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苗绿
图书介绍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行走》讲述了苗绿博士作为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在个人成长、海内外求学、创办智库、国际交流、民间外交、为国家建言献策等过程中的诸多故事与心路历程。作为慕尼黑安全会议青年领袖代表,苗绿博士曾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开启 2021 慕安会第一问;她是比利时国王会见的七位全球青年领袖之一;她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推动了国际间青年的交流互鉴,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回信;她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高端论坛,在巴黎和平论坛、多哈论坛等重要国际场合,参与设置议程,打造国际交流新叙事,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智库人的风采。
![]()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