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期 导 读
① 转移焦点
② 傲慢被包装成真性情
姐妹们,大家好哇~
11月11日晚,张雪峰又一次站到了舆论的中心。
事情起因很简单——广东全运会开幕式当天,张雪峰在微博高调发文:“为了看开幕式,连伍佰演唱会都没去。”
![]()
本是一句描绘爱国情怀的“人设式表态”,结果网友几段现场视频就将其戳破——不仅去了演唱会,还与一位女士有亲密互动。
![]()
于是,舆论迅速发酵,质疑声集中于“出轨”“人设崩塌”“言行不一”。
如果张雪峰只是去听演唱会,这当然不算什么大事,甚至网友也乐于理解;
真正让公众反感的,是那句信誓旦旦的微博——那些自我描绘的高尚情怀、人设包装,就在视频面前瞬间坍塌。
而当真相被摆到台面上时,张雪峰选择了最聪明,却也最现实的处理方式——转移焦点。
直播期间,他戴着婚戒,语气激动,满嘴脏话,火力集中在“身边女性是谁”这个问题上。他在镜头前质问、反击、调侃,仿佛在打一场街头骂仗。
![]()
事后媒体核实,那名女孩确实是他的妻子,出轨传闻自然不攻自破。
但也正因如此,这一套操作更显精明——所有讨论都被他从“撒谎”成功转向“是否出轨”;舆论不再追问他为何虚构情怀,而只关注最吸睛、最易消化的绯闻标题。
从效果看,他赢了。
从诚信看,他输得彻底。
事实上,直播真正刺痛人的,不是他是否去演唱会,而是直播中的那句经典回怼:“你家孩子考多少分?及格了吗?”
这是他最锋利的一张牌——用考试成绩来否定质疑者、羞辱反对者。
这句话背后,是他一贯的功利式教育逻辑:考试成绩与个人价值挂钩,“成功者赢得发言权,失败者闭嘴看戏”。
这句话之所以残忍,是因为——他比谁都清楚:支持他的人,多是焦虑于孩子成绩、教育未来的普通家庭;他靠“安抚焦虑”起家,如今却用“焦虑”反手压人。
这不是失言,而是赤裸裸的权力优越感。
而这种姿态,并不是一天养成的。
从“打死不学新闻”的金句开始,张雪峰就在不断强化一种粗暴、功利、现实的价值观:专业要看就业价值,学习要看回报率——教育不再关乎理想,而是“投资回报”。
这种态度,初看直白、接地气,在消费焦虑的时代确实很“好卖”;但当影响力扩大、粉丝突破千万,却仍停留在“菜市场吵架水平”时,失控只是时间问题。
直播中那种油腻、暴躁、自我炫耀式的优越感,正是长期功利主义沉淀下的必然。
张雪峰绝不是孤例。
当下互联网上,有一种典型的“登味”人格:一路逆袭成功,一旦上岸,迅速与过去的自己切割。
他们不再共情底层,不再理解普通人的困境,反而以自身成功作为审判他人的尺度。
“我能做到,你做不到,就是你不够努力。”
这种逻辑,简洁、粗暴,却迎合了那些对成功盲目崇拜的受众。
而张雪峰最具典型意义的一点是——他的成功是流量的,影响力极高,却缺乏相应的心理建设、道德自觉与公共担当。
流量能把他的声音放大,却无法在短时间把他的认知同步提升。
![]()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荒诞的一幕: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的教育咨询者,在镜头前瘫坐、爆粗、怒怼家长、撒手不管。
那种姿态,像极了“钱赚够了,我有什么必要再装”的真实写照。
而更讽刺的是——仍有人为此叫好:
“真性情!”
“敢说实话!”
“硬气!”
当粗鲁被美化为“敢说”,当傲慢被包装成“真性情”,我们真正要反思的,也许不是张雪峰,而是:为什么我们如此迷恋这种“上岸后不装了”的成功者?
占据头部流量的张雪峰,只是时代的一个侧影。他的崩盘,是一个节点,却不是终点。
当一个社会越来越相信“成功者天然正确”,越来越忽视过程与底线,那就意味着: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张雪峰”,在被捧上神坛,又在神坛上当众崩塌。
![]()
她怎么这样了?
他怎么这样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