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们团队跟林雪萍老师,还有港中文的吴靖教授合作推出了“中国企业出海竞争力TOP100指数”——在港股和A股市场6000多家企业中选出了100家“出海竞争力更强”的企业——2024年,“出海竞争力TOP100”企业的平均收益率是32.65%,比其他主板股票高出10个百分点。2025年4月8号(对等关税宣布后)到现在,“出海竞争力TOP100”股价平均上涨了47.85%,比其他股票高出23个百分点。背后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出海的利润更好。A股和港股所有上市公司的64个行业中,56个行业都是海外利润率高于国内利润率,只有8个行业的海外利润率低于国内利润率。
看起来,出海现在已经是资本市场的硬逻辑。
而金钱的流向总是诚实的。
11月初,我在杭州见到了菜鸟的副总裁寒帅。一年不见,他瘦了,说是忙,脸上有种疲倦又兴奋的神情。寒帅告诉我,菜鸟的重心已经是“走向全球”:2025财年菜鸟营收中,海外业务占比已经过半——这样快速全球扩张的背后,是浩浩荡荡的中国企业出海潮。比如他们设在香港的供应链中心——菜鸟eHub——就是“中国目前最火的IP公司”最大的全球集散地,每天大概有数万个潮玩手办从这里发往全球各地,菜鸟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全球不同用户都能以最佳体验拿到一个“被善待的包裹”。
![]()
更重要的是,过去两年,菜鸟服务的客户中,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家电、手机外,像无人机、运动相机、扫地机器人这种高溢价的智能硬件产品,玩偶、盲盒、卡牌这样的情感IP产品,都出现在菜鸟遍布全球的海外仓中,所以,寒帅笑道,菜鸟真正的重心是陪伴出海品牌“卷”全球。
中国品牌怎么“卷”全球呢?寒帅有三个观点,我印象很深。
第一,凡是“既要,又要,还要”的行业,中国企业在成本和效率上就有巨大优势
什么意思?就是那种“既资金密集,又劳动力密集,还技术密集”的行业,中国企业经常能卷出不止一个身位的竞争优势。比如说物流行业——
一个300-500克的小包裹,中国境内发送的成本差不多2块钱,同样重量包裹在欧洲范围内发送,成本是4-7欧元。也就是说,如果商品价值是200元,在中国,物流成本仅占1%,但在欧洲会占到20%左右。而且,从东莞发一个包裹到西班牙,使用跨境快线可能比西班牙当地生产当地配送的时间还快,价格还便宜。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首先,仓库规模决定仓储端成本。一个现代化的仓库,动辄就是好多个亿,长达数年的投资周期,没有一定的市场体量,没法消化;其次,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各类工程师也能快速集成、高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巨量的实际应用中,卷出了一套应对复杂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这种数字技术能力,放眼全球,没有多少企业能做到。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料箱自动化”是物流行业的传统解决方案,就是将商品放入标准周转箱,由设备自动存放到立体货位,自动取出,同时实现高密度存储和高效率分拣。但这个技术在电商就面临巨大挑战。因为电商场景太复杂,动辄几十万个SKU,很多像针头线脑的小件商品都需要单个料箱分格存放;而且电商需求弹性大,一场直播就可能让销量瞬间飙升至平时的5倍、10倍,所以仓储系统必须快速适配、不能宕机。
![]()
而客户既不能为应对偶尔高峰承担三四倍于常态的成本,也无法忍受在促销期间要等待两周才能收货。所以仓储物流企业就面对“既要,又要,还要”的困境:一方面要应对极其复杂的日常运营,控制成本,一方面要能从容应对突发的数倍于平时的订单峰值,保证速度与准确率。
这类问题,乍看不复杂。实际上背后涉及技术团队管理、需求预测、系统调度等多维度能力的交织。必须通过人的数字化、设备的数字化,以及算法的不断优化,才能逐步达成。也正是因为在阿里的电商生态内长出来,菜鸟才有机会慢慢摸索,开发出一整套复杂的调度技术与运营管理方法,包括哪些商品适合存入料箱,哪些SKU因销量爆发需要被整箱提前调出、转入人工区辅助处理等,这才逐步实现了“既控制成本,又提高效率,还保障弹性”的目标。
正是因为站在全球视角观察,菜鸟意识到:
1)仓储物流成本仍然是渠道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创造空间;
2)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中国企业,具有全球性的成本和效率优势的;
3)国内产能太强,企业寻找海外市场是大势所趋;
所以他们从2018年开始转向全球业务,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重仓”全球仓网,希望把中国供应链的优势“配套”给这些出海的企业。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一步战略。截止2025年10月,菜鸟全球供应链已经覆盖了在欧洲、北美、亚太等区域的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墨西哥、澳大利亚等,运营超40个海外仓。
![]()
第二,海外配套服务是短板,也是机遇
菜鸟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商,但他们出海过程中,最苦恼的,也恰恰是“配套服务太弱”。
我和寒帅聊天的过程中,他起码三次提到,“人才”,“人力资源服务”是目前菜鸟出海最大的痛点。
![]()
在国内,菜鸟如果要招几百个人,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标准,供应商体系非常成熟,大家也很守信用。劳务公司可以很快提供符合基本标准(qualified)的员工,上岗员工的基本技能培训也不需要菜鸟来做。但在海外,即使是文化语言隔阂较小的东南亚,想一次性招100、200人,都很难找到合适的服务商。一方面因为海外的人力资源供应商规模小,另一方面,从招聘到培训的整个体系,也都远不如国内成熟。
他举了个很逗的例子,菜鸟在马来西亚面试基本技能的操作岗,考题是数36颗豆子,能数对就可以入职,招满100人,很困难。招了之后,菜鸟要亲自教员工数数、培训他们扫描操作,甚至连APP界面都只能设计一个按钮——如果是“Yes”和“No”两个选项,有的地区的员工就会困惑,不知道按哪个。
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每天,每个市场都可能碰到。所以,寒帅笑道,“我们中国服务商怎么不出去卷呢?”
![]()
另外,除了人力资源服务外,金融,采购批发等基础服务能力都很薄弱。金融服务还远远不止于投融资服务。比如说,跨境支付,就缺乏支付宝、微信支付那样便捷高效的系统;甚至有时候公司在海外采购几个托盘、几箱打印纸,都反复发邮件询价,没有一个像1688、淘宝那样集成的采购平台。每个细微的环节,实际上都有大量的空白亟需填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现在的感觉是,中国出海像一个巨大的舰队,浩浩荡荡扬帆远航去了,但我们的补给,后勤,保障,似乎还远远滞后,属于短板,当然,对很多企业来说,可能也是机会。
第三,卷的过程中要灵活适配,减少文化制度摩擦成本
中国企业出去“卷”的过程中,最难适应的一点就是文化制度摩擦。
比如说,与海外物流商合作时,刚开始菜鸟理所当然地认为,“随时响应”是个基本需求。但海外卡车司机有严格的工作时间,所有班次必须提前约定。当年福耀玻璃在美国也曾因为工人工作时长,福利保障等问题和当地工会屡生摩擦——这种和本地规则、文化间的冲突,看似微小,但如果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便会形成巨大的运营成本。
![]()
所以,要进行本地化“调试”——
2024年,菜鸟在德国想用“公开表扬”的方式激励一下优秀员工,结果一个公告需要经法务,人事等多个部门反复讨论——因为要确保其符合欧盟数据法,包括是否泄露员工姓名、效率指标,甚至要评估是否会对其他没被表扬的员工造成“精神损害”。但是,经过这一轮多次沟通,得到工会认可之后,菜鸟以符合当地文化价值观的方式完成了这次“中国式表扬”,也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本地员工没有接受过这么有集体主义精神的鼓舞,感受也很好。
在波兰也碰到类似文化冲突。有一段时间本地管理团队对菜鸟的审批流程就很抵触——为什么买个东西要走八步流程呢?了解清楚才发现,是因为国内的系统设计、包括文字翻译、流程设置和当地商业规则不太一样。波兰公司内部一封邮件是可以作为合同依据的,但我们国内需要盖章,或者文件上必须有正式的“合同”俩字——所以波兰团队就得把邮件改成合同,还要跟合作伙伴商量,然后对方反而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有邮件认可还需要这么麻烦,是不是不信任?了解清楚后,菜鸟修改了波兰团队的审批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这些看着都是小事,但真正的管理运营都是千万个这样的小事累积而成。所以出海的企业要学会Glocalization,也就是全球本地化。而真正的“本地化”,不是站在岸上远远观望,必须贴骨贴肉地融入当地社会。菜鸟“全球本地化”的经验是 ——不推翻系统,而灵活调整。
作为一个庞大的全球企业,菜鸟要面对几十个不同市场,他们不是每个地区打造一套全新系统,而是在统一的运营框架内进行灵活适配,比如说:
在欧美等规则明确的发达市场,菜鸟的重点是主动学习和严格遵守;
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规则可能尚在建立中,菜鸟的重点则转为“培训与约定”,与合作伙伴共同明确并管理承诺水平。
在寒帅的眼里,这种灵活适配的能力恰恰凸显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一种独特优势——“承上启下”的适应力:中国这几代企业家亲身经历了中国商业环境从“说话不算数”到“高度重信用”的完整演进。因此,我们既能理解新兴市场发展阶段中可能存在的“不靠谱”,也学会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去约定规则、管控风险;同时,我们又能迅速学习和适应发达市场成熟的商业规则。这种独特的经历,使我们敢于进入那些规则尚不完善、让欧美企业望而却步的市场——他举了个他听过的案例,埃塞俄比亚要做一个医药项目,先邀请了欧美企业去投资,但很久都没谈好。后来,中国企业去考察了几个月就决定投资4个亿。为什么呢?中国企业比较擅长适应不成熟的商业环境,而欧美企业对此踌躇不前。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优势,关键在于其善于在融入本地生态的过程中,构建可持续的商业秩序。
说到出海中的“承上启下,灵活适配”,寒帅特地提到了中国香港——我在几个月前去过位于香港机场旁边的“菜鸟智慧港”eHub,一幢12层高的巨大建筑,据说是亚洲最大的单体物流仓储中心,耗资上百亿——这样重的投资,不仅因为香港在地缘政治和金融规则上和海外市场更为接近,也是由于香港的要素成本——包括基层人力和仓租这两大物流成本,和欧美发达市场相当,所以它成为验证菜鸟的技术、规模效应和商业模式能否成功出海的一个试验田。
![]()
去年菜鸟为一家国际保健品电商巨头在香港建设运营自动化仓库,一开始也是“鸡飞狗跳”,成本高企。电商里面最难的就是拣货——就是如何把目标商品分拣出来,打包为包裹。我们国内的分拣流程是25%的自动化率,但直接放到海外肯定不行,但到底多少是合适的呢?菜鸟在香港反复试验,最后发现75%自动化率是一个平衡点——既能节省人力成本,又能满足促销季等业务高峰的弹性需求。花了大半年时间,香港仓库的业务模式基本跑通了,实现了盈利。如今,这个仓库已经成该客户全球网络中成本最低的仓库之一,实现了客户、菜鸟与当地就业的多方共赢。更重要的是,这个比例在香港市场跑通了,未来其他相似市场可以据此做调整,这样整个集团的试错成本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站在菜鸟香港eHub,我俯瞰着全自动流水线上如浪花般奔流的包裹——每一个箱子都随着中国高效的数字化物流供应链,涌向全球各个角落。
![]()
这正如出海企业的征程,立根中国,奔向全球。而且,出海的下半场,正在从拼价格的“产品出海”,迈向筑生态的“能力出海”。
我们面临的不再是产品短板,而是服务短板:
我们有极致性价比的商品,却缺少配套的、具备全球成本优势的物流仓储。
我们有庞大的业务规模,却没有高效协同的海外人力资源、金融和采购体系。
我们有成熟的国内运营经验,却在“全球本地化”的文化与制度摩擦中步履维艰。
但是,那些看似短板的服务空白,正是这代出海人面前,最坚实的机遇。浪潮拍打暗礁之处,终将留下属于中国企业的出海航道。
xiang shuai
关注微博,获取更多香帅时评
更多感悟,更多陪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