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语杨
“人皮面具”“克隆人”“真人已被替换”……如此骇人听闻的说法,是最近在演员陈都灵身上出现的高频词,她遭遇了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网络谣言攻击。有网友通过剪辑其影视片段,配以“人皮面具”“克隆人”等耸动字幕,散布陈都灵已“被男性替换”的荒谬言论。面对恶意中伤,尽管陈都灵方面迅速回应,通过律师函要求平台删除不实信息,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始作俑者亦已删除视频并道歉,但网络空间仍残留着大量质疑她“是否为真人”的留言。甚至有人在其出席场合试图近身拍摄,以找到她“不是真人”的证据。
视频平台依然存在不少质疑其“不是真人”的言论
如此荒诞的言论能被广泛传播,已经超过了娱乐八卦、言论自由的范畴。猎奇心理驱使下,在网络轻飘飘留下一句“好像就是假人”,看似无足轻重,却都在为这出荒诞剧目添柴加火,最终演变为对当事人隐私与人格尊严的双重践踏。
猎奇心理常常驱使人们对“官方叙事”持怀疑态度,反而对所谓的“隐藏真相”过度热衷。尤其在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中,重复出现的观点会逐渐被正常化,即使它们毫无事实依据。在接触到这些惊人说法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合乎常理吗?”用基本的逻辑和常识作为判断的第一道防线,而不是人云亦云。
另一种心态也需警惕:许多人并非真心相信,而是以一种看客的心态随手转发“吃瓜”。越离谱的内容,本身也越容易激发人们的关注与分享欲望。每一次戏谑的分享,都是在助推谣言传播,于无形中参与了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这并非要限制言论自由,而是呼吁一种更为文明、更具同理心的网络参与方式,既要辨别真伪,也需权衡善恶。
在这起事件中,有人刻意利用大众猎奇心态制造谣言,以获取流量关注。这种将他人名誉当作牟利工具的行为,不仅不道德,更可能触犯法律。对博主而言,流量固然重要,但内容的真实性、创作的责任感才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优化内容推荐机制,避免为猎奇谣言提供传播温床。
诚然,公众人物需接受舆论监督,对其造型、演技、言谈的评论乃至批评,均属公共讨论的合理范畴。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肆意越过事实与人格尊严的边界。将恶意造谣说成“合理质疑”,或者轻描淡写成“八卦一下”,不仅伤害了个体,更毒化了公共讨论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