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回复 营销免费领取《营销策略及管理制度大全》
作者 | 林峰
来源 | 营销报
零售行业再爆高管减持大戏,这次的主角是永辉超市。
11月12日,永辉超市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董事长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过907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
以公告当日收盘价4.67元/股计算,这笔减持若全部完成,套现金额将达到4.3亿元。
消息一出,不少投资者开始追问:这位超市巨头的创始人,为何在此时选择大规模套现?
要理解这次减持的背后逻辑,得先看清永辉超市的股权格局变化。
![]()
早在2024年9月,名创优品旗下全资子公司骏才国际就以62.7亿元拿下了永辉29.4%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随后永辉宣布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名创优品实控人叶国富亲自担任组长,这意味着张轩松早已不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互联网分析师张书乐的观点很直接:此时张轩松的减持,更像是前管理层的缓步离场,本质上是个人资金运作,对公司实际运营影响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张轩松的减持并非孤立事件。就在他公布减持计划的四天前,公司副总裁罗雯霞刚刚完成一笔减持。
11月7日的公告显示,罗雯霞以4.59元/股的价格减持10.87万股,套现49.89万元,其此前披露的减持计划已全部实施完毕。
![]()
短短四天内两位核心高管相继套现,难免让市场产生联想——是不是内部人士对公司前景缺乏信心?
高管密集减持的背后,是永辉超市持续承压的业绩。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24.34亿元,同比下滑22.21%;归母净亏损7.1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亏损0.78亿元,亏损幅度扩大了近8倍。
单看第三季度,情况更不乐观:营收124.86亿元同比下滑25.55%,净亏损4.6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亏1.16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已经是永辉第三季度营收连续四年下滑,前三季度营收连续三年下滑,亏损扩大的趋势已经持续了两年。
对于业绩下滑,永辉给出了两方面解释:一方面是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不仅客流少了,单次消费金额也在下降;
另一方面是公司正在主动进行门店优化,改造有潜力的门店同时,淘汰了部分效益差的尾部门店。
这个解释确实有迹可循,从财报中能看到,第三季度仅关闭处置门店就产生了6.12亿元的损失。但问题在于,转型阵痛到底要持续多久?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其实永辉的转型早就开始了。从2024年5月起,公司就启动了对标胖东来的门店调改,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已经完成了222家门店的调改,占现有450家门店的近一半。
公司CEO王守诚透露,调改已经初见成效,调改门店客流平均增长80%,60%以上进入稳定期的门店盈利水平超过了过去五年的峰值。
他还强调,现在公司调改的重点已经转向"健康",通过存量门店优化和调改门店纵深运营,筑牢长期发展基础。
但短期的亏损压力依然不容忽视。为了控制成本,永辉甚至缩减了募集资金规模,将原本计划用募集资金调改的298家门店缩减至216家,募集资金总额从39.92亿元减至31.14亿元,剩余门店调改只能靠自有资金支撑。
王守诚在公开场合曾反思过去:"十年前永辉利润不错,后来疯狂扩张搞狼性文化,而山姆在提升会员体验,胖东来在做服务,我们走偏了。"
![]()
现在永辉要向这两家企业的长期主义看齐,但转型路上的代价显然不小。
客观来说,永辉的转型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信号。
除了调改门店客流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同店销售额已经恢复正增长,而且公司还在推进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事宜,上交所已经受理了相关申请,若能成功募资,将为转型注入更多资金。但高管减持带来的信心冲击,以及持续扩大的亏损,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对普通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更关心的是这场转型能否真正成功。毕竟永辉曾经是超市行业的标杆企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
现在叶国富掌舵的改革团队能不能带领永辉走出低谷?那些调改后的门店能不能持续吸引客流?高管减持潮会不会继续蔓延?
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还要等下一季度的财报才能初见分晓。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更多有趣内容码上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