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才晋商
近日,山西省申报的两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入选2026年国家示范工程,并获得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加上今年上半年已获批的太行山西麓滹沱河源头五台山区域示范项目,2024年我省累计获批3个国家示范项目,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亿元。
![]()
这些项目不仅是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它们将如何改变山西的生态环境?又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01 三大项目亮点解读
此次入选国家示范工程的三个项目,各具特色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
太行山西麓(中段)示范项目涉及阳泉、晋中、长治、晋城4市17个县(市、区),项目总投资5.52亿元,将修复治理994个废弃矿山图斑,修复面积达1076.51公顷。
该项目完成后,将实现阳泉、晋中、长治、晋城4市全域废弃矿山图斑“清零”,成为筑牢太行山重要生态屏障、加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阴山东段长城文化带(大同)示范项目覆盖大同市天镇、阳高2县,工程总投资5.2亿元,修复治理494个废弃矿山图斑,修复面积1693.41公顷。
这一项目是保护首都水源安全、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和保护长城文化带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工程实施后将显著改善长城沿线人居环境,成为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协同推进的典范。
五台山区域示范项目涉及忻州市6县(市、区),工程总投资5.63亿元,修复治理452个废弃矿山图斑,修复土地面积1030.28公顷。
作为深化世界“双遗产”保护的具体实践,该项目完工后将实现忻州市全域废弃矿山图斑“清零”,对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
02 山西矿山生态修复的卓越成就
山西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多年来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22年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竞争性评审项目以来,山西已有大同、临汾、忻州、朔州4市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2023年,山西省申报的“山西黄河重点生态区(临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和“山西太行山西北缘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灵丘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在国家级竞争性评审中,分别以全国第1名和第7名的成绩成功入选,获得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经过连续三年的努力,山西累计争取7个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亿元,成为全国自然资源系统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用于矿山生态修复最多的省份。
更令人欣喜的是,山西通过统筹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山水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子项目,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已累计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约1.44万公顷。
项目完成后,朔州、忻州、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运城8市全域废弃矿山图斑将全面“清零”,超额完成“十四五”时期国家下达山西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万公顷的修复任务。
03 成功背后的战略智慧
山西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一系列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创新举措。
紧盯政策走向,抢抓历史机遇。山西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提前谋划布局,连续三年在国家级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展现了出色的政策把握能力和项目执行力。
坚持系统治理,实施“一河一策”。山西早在2015年就启动了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等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针对不同流域特点制定差异化修复策略。
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方筹措资金。面对生态修复所需的巨大资金投入,山西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分级负担、吸引社会资本”的路子,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
如忻州市黄河“几字弯”项目总投资中,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亿元、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1亿元、社会资本投入0.3亿元,形成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制度体系。山西在生态修复领域注重法治建设,如2017年3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规范汾河流域内开发、建设、保护等各项活动。
同时,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针对性地采取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综合措施,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
04 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山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通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植被覆盖,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如桑干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中,计划在桑干河干流两侧盐碱滩上建设50平方公里的蓄水水域和湿地,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保障水源安全,筑牢生态屏障。阴山东段长城文化带(大同)示范项目直接关系到首都水源安全和“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而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则通过加强清水河和坪上泉水资源保护,提高忻定盆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地下水位止降回升。
促进文化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多个生态修复项目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如阴山东段项目直接有利于长城文化带的保护,五台山项目则有助于世界“双遗产”的保护。
推动产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矿山生态修复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抓手,通过生态修复释放的土地资源,可为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等提供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如桑干河流域生态修复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百万亩牧草基地,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随着这些项目的深入实施,山西的生态环境将迎来历史性转变。预计项目完成后,朔州、忻州、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运城8个市将实现全域废弃矿山图斑“清零”,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设定的1万公顷修复目标。
未来的三晋大地,必将呈现出更多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为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山西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