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16年等一回的生态豪宅
长宁和樾长宁探盘记:内中环生态豪宅的“价值突围”与“细节迷思”
![]()
![]()
![]()
![]()
![]()
我是@上海房产数据局杨思思,做新房测评五年,见过太多“流量盘”从“秒罄”到“维权”的反转,也见过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在市场冷静期依然能逆势走量。上周我带着卷尺、甲醛仪和“挑刺”的心态去了长宁内中环的和樾长宁——这个被称为“16年等一回”的新盘,首开即罄时我没急着写“热文”,而是等二批次加推前再去深度踩盘:毕竟,能让长宁改善客群愿意把老洋房的预算挪过来抢的盘,到底藏着多少“真本事”?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遗憾”?
![]()
一、先聊三个“扎心真相”:为什么说和樾长宁是“长宁的独一份”?
在去售楼处的路上,我跟司机师傅闲聊:“您觉得长宁缺什么?”他想都没想:“缺新房啊!我家在中山公园,儿子结婚想换大平层,看了三年,要么面积太小,要么房龄比我还大。”这句话其实点出了和樾长宁的核心逻辑——不是它多完美,而是长宁太缺“符合当下需求的新房”。
![]()
1. 第一个真相:长宁内中环的“供应断档”,比你想的更久
翻开长宁近20年的新房台账,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内中环(长宁段)上一次有纯商品住宅供应,还是2009年的“XX公寓”(为避免广告嫌疑隐去具体名称)。此后16年,要么是旧改回迁房,要么是商办改住宅的“类住宅”,没有一块纯粹的“可售商品宅地”。
为什么?因为长宁的土地太“金贵”——作为上海“西大门”,它是虹桥枢纽的核心辐射区,也是古北国际社区、中山公园商圈的所在地,土地开发早已进入“存量时代”。据克而瑞数据,2023年长宁商品住宅库存仅约120套,其中内中环区域占比不足10%,供需比达到1:8——也就是说,每有1套新房入市,就有8个客户在等。
![]()
和樾长宁的出现,刚好补上了这个“16年的缺口”。它的位置有多绝?东至泸定路,西至半马苏河公园,南接天山路商业街,北靠长宁区政府——用销售的话说:“步行10分钟到2号线娄山关路站,5分钟到半马苏河公园,隔壁就是天山路的菜市场和商场,你要的‘烟火气’和‘高级感’,这里都有。”
![]()
2. 第二个真相:长宁改善客的“需求痛点”,被精准戳中
我做过一次长宁改善客的调研,发现他们的诉求特别“矛盾”:既要不离熟悉的圈子(比如父母住在中山公园,不想搬太远),又要升级居住品质(从老破小换到有电梯、有景观的大平层);既要配套成熟(不用等规划落地),又要生态环境(不想住在钢筋水泥里)。
和樾长宁刚好满足了所有“矛盾点”:
- 配套现成:2公里内有尚嘉中心(LV旗舰店所在地)、中山公园龙之梦、汇金百货,都是运营了10年以上的成熟商圈;
- 生态稀缺:项目北侧紧邻半马苏河公园(18万方,相当于2.5个世纪公园),西侧自建1700方口袋公园,形成了“家楼下的双公园体系”——要知道,长宁内中环的公园资源本就不多,能把“公园+住宅”做成“零距离”的,只有和樾长宁;
- 面积段适配:120-143㎡的3-4房,刚好覆盖“刚改”到“纯改善”的需求——既不会像100㎡以下那样“挤”,也不会像200㎡以上那样“贵得离谱”。
3. 第三个真相:“国际设计+本土需求”的组合,终于不“水土不服”
很多高端盘容易犯一个错误:请国际大师设计,但结果“好看不好用”——比如为了追求“极简风”,把客厅的墙面做成“留白”,连电视墙都没有;或者为了“景观最大化”,把阳台做得特别窄,连晾衣服都费劲。
和樾长宁的设计团队(CCD、笛东、水石)明显懂中国业主的“痛点”:
- 建筑立面:邬达克元素的“实用化复刻”:没有照搬邬达克的“尖顶”“老虎窗”(那些元素在上海潮湿的梅雨季容易漏水),而是用了三段式构图+弧形阳台——底部用深灰色石材(耐脏),中部用米白色真石漆(耐黄变),顶部用浅灰色金属线条(轻盈),既保留了老上海的建筑记忆,又解决了“颜值与实用”的矛盾;
- 景观规划:“口袋公园+滨河步道”的生活流:笛东设计的景观不是“摆造型的花架子”,而是“能让人停下来的空间”——比如小区入口的“归家礼序轴”,种了四排银杏树(秋天满地金黄),中间是旱喷水景(夏天降温);再往里面走,是“亲子乐园”(带橡胶地垫,避免了孩子摔倒受伤)、“老年活动区”(有遮阳棚和健身器材),甚至连“宠物友好”都考虑到了——专门做了“狗便箱”和“牵引绳固定桩”;
- 户型设计:“全生命周期”的弹性空间:143㎡的4房户型,我测的时候发现,客厅和次卧之间的非承重墙可以打通——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可以把次卧改成书房+儿童游乐区;如果有两个孩子,就分成两个卧室。主卧的“小家化”设计也很贴心:带了独立卫生间(带智能马桶盖)和一个“步入式衣帽间”(进深1.2米,能放下两个成人的衣柜),甚至预留了“婴儿床的位置”(床头有插座和夜灯)。
二、实地踩盘: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魔鬼”,以及“不得不说的遗憾”
做自媒体最怕“只说优点不说缺点”,所以我特意带了几个“挑刺工具”:卷尺(测得房率)、甲醛仪(测环保)、手机分贝仪(测噪音),结果发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细节”。
【优点篇】这些地方,确实做到了“超越市场预期”
1. 得房率:“偷面积”的艺术,不是违规而是“优化”
我测了143㎡的4房户型,实际使用面积约118㎡,得房率82%——要知道,上海内中环的高层住宅得房率普遍在75%-78%之间,82%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买143㎡比别人多赚10㎡(按8万/㎡算,就是80万)。
怎么做到的?秘密在**“多阳台设计”和“设备平台利用”**:
- 客厅有一个“L型阳台”(进深1.8米,面宽4.2米),其中一个角落是“赠送的设备平台”(约3㎡),可以改造成“阳光茶室”;
- 厨房外面有一个“服务阳台”(约2.5㎡),可以用来放洗衣机和烘干机,避免了“阳台晾衣服影响景观”的问题;
- 主卧的飘窗是“全赠送”(高度45cm,符合人体工程学,坐上去刚好不用踮脚),次卧的飘窗则是“半赠送”(因为下面有管道)。
2. 装修标准:“高配”不是噱头,是“真的能用到实处”
和樾长宁的装修品牌单拎出来不算顶级,但组合起来很实用:
- 厨房:方太的“集成烹饪中心”(油烟机+燃气灶+蒸烤箱一体),解决了“开放式厨房怕油烟”的问题;水槽用的是“弗兰卡”的台下盆(不容易积水),水龙头是“摩恩”的抽拉式(洗锅方便);
- 卫生间:杜拉维特的马桶(带自动冲水),汉斯格雅的花洒(恒温38℃,避免洗澡时忽冷忽热),镜柜带“除雾功能”(上海梅雨季不怕起雾);
- 空调系统:日立的中央空调(带新风模块),冬天制热快,夏天制冷均匀,而且运行时噪音只有35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的声音);
- 智能家居:门口有“人脸识别门禁”(不用带钥匙),客厅有“智能控制面板”(可以控制灯光、空调、窗帘),甚至厨房还有“燃气泄漏报警器”(联动新风系统自动换气)。
3. 物业服务:“提前介入”的贴心,比“五星物业”更有用
我遇到了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保洁阿姨,问她“平时要做什么”,她笑着说:“除了打扫公共区域,还要帮业主代收快递(尤其是生鲜,会放到冰箱里),帮老人买菜(小区旁边有菜市场,每天上午10点前送到家),甚至有业主加班晚,我们会帮忙留一盏玄关的灯。”
更细节的是**“季节性服务”**:比如夏天会给每户送“防蚊包”(放在阳台),冬天会在单元门口铺防滑垫(用的是“羊毛材质”,不会冰脚);宠物友好方面,小区里有“宠物厕所”(定期清理),还有“宠物洗澡区”(带热水)。
【缺点篇】这些地方,可能成为你“犹豫的理由”
1. 交通噪音:“看得见的地铁”,也有“躲不掉的吵”
项目东侧离2号线娄山关路站约800米(步行10分钟),虽然不算“地铁上盖”,但地铁运行的噪音还是会传到小区——我用分贝仪测了一下,在靠近马路的1号楼楼下,白天噪音约65分贝(相当于正常交谈的声音),晚上约55分贝(略高于国家标准的50分贝)。销售说“后期会装隔音屏”,但我查了一下,2号线的隔音屏是“政府工程”,能不能落实还要看审批进度。
2. 楼层采光:“高低配”的隐患,低楼层要小心
项目总共有6栋楼,其中3栋是18层的高层(120-143㎡),3栋是8层的洋房(143㎡)。我测了3号楼的2层(总高18层),发现冬至日的日照时间只有2小时(上海冬至日的日照标准是“至少1小时”)——如果是老人住,可能会觉得“不够暖”;而高层的15层以上,日照时间能达到6小时以上(符合“舒适标准”)。
3. 周边界面:“成熟的背面”,是“城市更新的压力”
项目南侧是天山路商业街,虽然热闹,但有些商铺已经老化——比如沿街的“老克勒餐厅”(开了20年),外墙的瓷砖已经脱落;旁边的“菜市场”虽然干净,但早上会有“摊贩叫卖声”(我在8点测的时候,分贝达到了70分贝)。销售说“后期会对天山路进行改造”,但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4. 价格竞争力:“2000万级”的选择,不止和樾长宁
和樾长宁的单价约8.5万/㎡(143㎡总价约1215万,120㎡约1020万),对比周边的二手房:
- 古北国际社区的“古北壹号”(2015年房龄),143㎡的总价约1500万(单价10.5万/㎡);
- 中山公园的“龙之梦丽晶”(2010年房龄),143㎡的总价约1300万(单价9.1万/㎡);
- 天山路的“天山华庭”(2008年房龄),143㎡的总价约1100万(单价7.7万/㎡)。
看起来和樾长宁的价格“介于两者之间”,但要注意二手房的房龄和税费:比如天山华庭的二手房需要交“增值税(5.6%)”和“个税(1%)”,总成本约1100万+16万=1116万,和樾长宁的新房则没有这些费用——但如果预算够得上古北壹号,很多人会选择“更核心的地段”和“更好的物业”。
三、对话开发商:“我们不是在做‘豪宅’,而是在做‘长宁人自己的房子’”
采访和樾长宁的项目负责人王总时,他第一句话就说:“别把我们标榜成‘豪宅’,我们只是想解决长宁人的‘居住痛点’。”
我问:“为什么要找国际设计团队?”他说:“长宁有很多‘海归’和‘外国友人’,他们的审美很高,我们需要用‘国际语言’讲‘长宁故事’——比如邬达克的元素,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让老长宁人有‘回忆’,让新长宁人有‘认同’。”
提到“生态基因”,他举了个例子:“半马苏河公园是我们跟政府一起做的,原本是‘工业岸线’,现在改成‘生活岸线’——我们想让业主知道,‘住在这里,不是关在小区里,而是能融入整个城市的生态网络’。”
我问:“你觉得和樾长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他想了想说:“稀缺性+实用性——长宁内中环不会再有第二个这样的盘了,而我们的户型、装修、服务,都是为了‘让业主住得舒服’,不是为了‘拍照好看’。”
四、给不同客户的“购买建议”:对号入座,别盲目跟风
1. 适合人群:这三个群体,可以放心买
- 长宁本地改善客:父母住在中山公园/天山路,想在附近换大平层,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樾长宁的“配套成熟度”和“生态资源”刚好满足;
- 海归/外籍人士:喜欢国际社区的氛围,但又不想住在“过于偏远”的地方(比如浦东张江)——和樾长宁离古北国际社区只有3公里,既能享受古北的配套,又能避开“高密度”;
- 投资客:长宁的产业能级强(人均GDP全市第二),新房稀缺(未来5年不会有新增供应),租金回报率高(143㎡的租金约1.5万/月,回报率约1.5%)——适合长期持有。
2. 不适合人群:这两个群体,建议谨慎
- 刚需客:120㎡的总价约1020万,对于刚需来说压力太大——不如去看外环外的“轨交盘”(比如青浦徐泾的“蟠龙天地”,总价约600万);
- 追求“顶级豪宅”的客户:如果你想要“私人会所”“无边泳池”“管家服务”,和樾长宁可能不符合——它的定位是“改善型住宅”,不是“顶级豪宅”。
五、结语:房地产的“好时代”,属于“真正懂用户的项目”
做房产自媒体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规律:以前买房是“买涨不买跌”,现在是“买对不买贵”——客户不再会被“炒作概念”打动,而是会认真计算“得房率”“装修成本”“周边配套的真实度”。
和樾长宁的成功,本质上是**“抓住了长宁人的‘居住痛点’”**——不是靠“营销套路”,而是靠“解决真实需求”。它的热销不是因为“市场火”,而是因为“它值得”。
当然,它不是完美的——交通噪音、楼层采光、周边界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对于长宁内中环来说,“没有完美的房子,只有适合自己的房子”。
如果你是长宁的改善客,或者想在“内中环”买一套“能住一辈子的房子”,我建议你去实地看看——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实地测量、克而瑞、链家网,部分内容为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