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杨阳 来源 | 顶尖广告
谁能想到2025年最抓马的职场大戏,居然是小米法务部给老板“捅刀”?
前脚雷军还在微博喊冤辟谣安全争议,后脚自家法务就提交84页证据 “背刺”,堪称年度最佳反转剧本。
![]()
法务“甩锅”
小米的魔幻公关
11 月中旬的微博热搜,被雷军的 “连环辟谣” 和小米法务的 “神操作” 轮番霸占。
一边是雷军连发多条微博,晒出 2023 年以来的旧文截图,苦口婆心地解释 “安全是小米汽车的底线”,吐槽网友 “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
图源:@雷军
另一边,南京秦淮法院的法庭上,小米SU7 Ultra“挖孔机盖” 纠纷案的庭审现场,法务团队掏出的84页新证据,直接给了老板一记 “响亮耳光”。
网友扒出的证据细节堪称荒诞:针对车主质疑的“宣传双风道散热,实际是塑料板”,小米法务的核心辩护逻辑居然是 “甩锅” 雷军 ——
雷军不懂结构,乱发微博,提醒后改了
他多次说配件太贵不建议买,已尽到提醒义务
![]()
要知道,当初小米 SU7 Ultra 发布时,雷军在发布会上对着循环播放的赛车宣传片,把 4.2 万元的碳纤维机盖吹成 “性能图腾”,转头法务就在法庭上说 “这不算买车的关键因素”“普通人用不上”。
更讽刺的是,雷军曾在微博宣称机盖“内部结构也改了”,如今被自家法务打脸 “不懂结构”。
他当初 “有一点点小贵” 的调侃,成了法务口中 “无欺诈故意” 的铁证。
![]()
图源:微博
网友笑称:“原来雷总在小米的定位,是个‘不懂技术还爱乱说话’的野生博主?”
“法务这波操作,比车主维权更像‘黑公关’”。
![]()
![]()
![]()
这场“自杀式公关” 直接让小米陷入信任危机。
要知道,小米汽车能快速起量,很大程度靠的是雷军“技术直男”“为梦想窒息” 的个人 IP 背书,不少消费者就是冲着 “相信雷军” 下单的。
如今法务强行切割,相当于告诉市场:“老板的话不算数,别信宣传看合同”,让那些为 IP 买单的车主瞬间感觉被 “当傻子耍”。
法务团队的辩护策略,无疑是在尝试将雷军个人言论与公司责任进行切割,但这种切割的代价可能是损害雷军多年来建立的诚信形象。
![]()
争议中狂飙
小米汽车已开始“养家”
耐人寻味的是,身处“背刺”风波中心的雷军,似乎并未受到这场闹剧的影响。
就在舆论发酵的同时,他高兴地转发了小米集团喜人的财报数据。
根据小米集团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告,公司实现营收约1131.2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4个季度突破千亿元大关;经调整净利润达到11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0.9%。
![]()
图源:@雷军
最亮眼的是汽车业务,终于从“烧钱项目” 变成 “养家主力”:智能电动汽车收入 283 亿元,同比增长超 199%,带动创新业务分部总收入 290 亿元,首次实现单季盈利。
要知道,不少车企奋斗十年都没迈过盈利门槛,小米只用一年多就做到了,速度惊人。
销量更是硬气。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小米汽车总销量48654辆,首次冲进国内新能源车企第八名。
尤其是SUV车型YU7,单月销量33662辆,直接反超特斯拉Model Y的19488 辆,拿下全品类SUV销量冠军,上演了 “中国品牌扳倒特斯拉” 的名场面。
业绩爆发直接反映在雷军的身价上。胡润榜最新数据显示,他的个人财富暴涨1960亿元,直冲榜单第五位,这 “泼天的富贵” 几乎全靠小米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撑起来。
![]()
图源:无聊科技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小米汽车能够快速实现盈利,与其成熟的供应链管理、品牌溢价能力以及高效的营销网络密切相关。
而雷军个人的号召力,在初期用户积累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舆论翻车 + 业绩狂飙” 的强烈反差,也成为小米汽车的一大独特现象。
![]()
小米的未来
还能靠“雷布斯”吗?
小米法务的“背刺” 行为,看似是诉讼策略失误,实则暴露了小米长期以来的隐患:
品牌过度依赖雷军个人 IP,如今想切割却找不到正确姿势。
过去十年,雷军的个人形象和小米深度绑定——“为发烧而生” 的初心、“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的承诺、连续创业的励志故事,构成了小米最核心的品牌资产。
尤其是小米汽车作为跨界新玩家,初期完全靠“雷军IP” 破圈,发布会2小时订单破万,很大程度是粉丝对雷军的信任背书。
![]()
![]()
但IP绑定是把双刃剑,当产品出现问题时,雷军必然成为第一责任人,这也是他为何要亲自下场回应安全争议的原因。
而小米法务的辩护策略,本质上是想把“品牌责任” 和 “老板言论” 切割开,试图用 “宣传未写入合同” 的法律漏洞规避风险。
但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操作,反而动摇了品牌的信任根基。
法律界人士分析,小米大概率能靠程序拖延或合同条款胜诉,但从品牌层面看,这场纠纷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当消费者发现“老板的话不算数”,小米多年积累的 “真诚” 人设就会崩塌。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公关部近期出现人事变动,核心人物王化转岗,被外界解读为“公关危机处理不力” 的信号。
![]()
王化目前微博认证为“本地资讯博主(成都)”
这意味着小米可能正在调整公关策略,试图从“雷军个人 IP 驱动” 转向 “品牌自身驱动”。
但问题在于,品牌独立不能靠 “甩锅老板” 实现,而是需要建立产品、品控、服务的完整信任链。
未来小米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三点:
其一,停止“法律合规” 和 “品牌伦理” 的错位操作,与其在法庭上甩锅,不如正视产品宣传与实际的差距,用更真诚的补偿方案修复消费者信任;
其二,加速品牌 IP 的 “去雷军化”,但不是切割,而是构建 “雷军精神 + 产品实力” 的双驱动模式,让消费者既认可创始人理念,更信赖产品本身;
其三,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信任竞争” 时代,监管层也明确要求 “不得夸大宣传”,小米需要摒弃互联网行业的营销套路,回归汽车产业的本质 —— 安全、品质、诚信。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感性种草” 迈入 “理性消费” 阶段。消费者虽吐槽公关操作,实则更看重产品性价比与市场认可度。
财报的亮眼数据、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投票,都表明市场对小米产品依然抱有信心。雷军的个人魅力与小米的产品实力,正形成一种微妙的互补关系。
这场舆论风波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取决于小米能否在法律合规与品牌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
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话题 ,尽在【顶尖广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