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厌倦了日本人的道歉,可能在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人还是咬牙切齿的想要得到日本的一句道歉。
但如今形势早就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告诉世界,我们已经不再需要日本道歉了,这不是遗忘仇恨的表现,反而是中国人的彻底觉醒。
![]()
侵略之痛
近代以来,中国曾遭遇多个列强的侵略,但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目的性,远超其他国家的殖民掠夺。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攫取巨额赔款与台湾等领土,但其野心并未止步。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田中奏折》中明确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构想,将灭亡中国作为其全球扩张的核心步骤。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步占领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开始推行系统性的殖民统治。他们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篡改历史教材,试图从文化上割裂东北与中国的联系;通过“满洲拓殖公社”组织日本移民,仅1936年至1945年间就有超过27万日本移民进入东北,妄图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在华北、华东等地实施“三光政策”,仅在南京大屠杀中就有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战俘惨遭杀害,这一数字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调查结论所证实。
与英、法等列强“打开市场、掠夺资源”的殖民逻辑不同,日本的侵华策略直指“亡国灭种”。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日军侵华罪行档案》记载,日军在占领区设立731部队等细菌战部队,用中国平民与战俘进行活体试验,研制的细菌武器在浙江、湖南等地造成数十万平民感染死亡;在华北地区,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烧毁村庄超过10万个,导致数千万民众流离失所。
![]()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按1945年币值计算),文化古迹损毁达10万多处,这种损失已远超普通的战争破坏。
过往之困
抗战胜利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对日本道歉的诉求,本质上是弱小时期在道义层面争取尊严的无奈之举。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进行审判,日本政府在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中虽承认战争责任,但回避了对中国的直接道歉。
![]()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中日联合声明》中仅载明“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并未出现“道歉”字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有限。1980年,中国GDP总量仅为日本的1/7,制造业产值不足日本的1/10,在科技、军事等领域更是存在代际差距。这一时期,中国对日本道歉的诉求尤为强烈,通过出版《日军侵华暴行实录》等史料、举办历史展览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侵略罪行,试图借助舆论压力促使日本正视历史。
![]()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日本政府虽偶尔在历史问题上作出模糊表态,国内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将“侵略华北”改为“进出华北”,1996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这些行为都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当时的中国,虽在道义上占据绝对优势,却缺乏足够的实力支撑诉求。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首次以政府名义承认“殖民统治与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和痛苦”,但这一谈话并未形成正式的政府文件,后续日本首相也多次在历史表述上出现倒退。
![]()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除了外交抗议与舆论谴责外,难以采取更有效的反制措施,“索要道歉”成为那一时代国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情结。
今日之醒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国人对历史问题的心态逐渐从“索要道歉”转向“自我强大”。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4年,中国GDP达到日本的3.2倍,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达30%,新能源汽车、高铁、5G等领域的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
实力的提升带来了国防与科技的突破,国产航母编队多次远洋训练,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空间站建设完成,这些成就让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
实力的增强让中国在历史问题上拥有了更从容的姿态。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铭记历史。每年的公祭仪式上,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种庄重的纪念方式,比单纯索要道歉更能彰显对历史的尊重。
![]()
同时,中国通过《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等项目整理公布了大量日军侵华史料,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合作开展历史研究,构建起完整的历史证据链,让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言论在国际社会难以立足。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改变了中日关系的博弈格局。2023年,中国连续15年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中国的半导体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依赖度较高。当日本国内出现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时,中国不再仅仅是外交抗议,而是通过加强历史教育、规范对日文化交流等方式传递立场。
![]()
更重要的是,中国年轻人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中小学历史课程中,抗战历史内容占比提升至18%,年轻一代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既铭记苦难,更懂得“强大即尊严”的道理。在社交媒体上,“努力建设祖国比索要道歉更重要”的言论获得广泛认同。
历史之鉴
中国不再纠结与日本道歉,并非遗忘历史,而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发展动力。在东北,当年日军修建的丰满水电站,如今经过改造后仍在为东北地区供电;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接待超过千万名参观者。这些历史遗迹不再仅仅是苦难的象征,更成为激励国人奋进的“清醒剂”。
![]()
在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往往与历史记忆相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团队中,有不少人将“避免落后挨打”作为研发动力,北斗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杨长风曾在采访中表示,“抗战时期我国没有自主导航能力,物资运输常遭日军封锁,这让我们下定决心要搞出自己的全球导航系统”。
在国防领域,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也通过强化国防力量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2024年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始终维持在合理区间,且明确用于防御性建设。
![]()
这种对历史的理性态度,也让中国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尊重。2025年,中国与韩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共同发起“东亚历史记忆联盟”,通过联合举办展览、出版史料集等方式,推动地区国家对侵略历史的共同认知。
与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不同,中国的历史叙事始终基于扎实的史料证据,不煽动仇恨,只传递“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的理念,这种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